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文創漫談之11》 傳統大木作建築藝術的傳承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15-08-21 人氣:

《文創漫談之11》 傳統大木作建築藝術的傳承

(全民專欄/陳天授)今年五月甫經文化部授證國家指定重要傳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的人間國寶廖枝德,不幸於七月八日上午辭世,享年八十六歲。廖枝德是1930年(昭和5年)出生,公學校畢業曾在台南後壁區烏樹林的一戶人家當長工。二十歲以後轉學木工技藝,幸遇唐山來台灣蓋廟的余燦師傅,並拜其為師。廖枝德在學得一身技藝,其中也學會最難的「落丈篙」技術之後,從此展開台灣傳統閩南式厝屋營建,及傳承大木作技術的保存,其建物遍及後壁、白河、東山等地。

「大木作」指的是傳統建築的結構體,如柱、樑、斗、栱等構架,及其構件的榫接、組構、豎立等工作。亦即台灣社會所稱承建閩南式房屋,從建築主體結構及外觀設計外,並擬定工程進度、指揮、調度及統籌土水、建築裝飾等工程所需傳統匠師的組合;「小木作」則指的是做傢俱、窗戶的師傅。

論及廖枝德的出身和專業背景,讓我想起與其同蓋在後壁區的閩南式祖厝。根據我手邊僅有的資料,我家祖厝第一階起造的木石磚造(雜木以外)完工時間應是在1937年(昭和12年)7月(前);第二階段增建的土竹造(純土造)完工時間是1942年7月(前)。

如果以這時間推算,當時廖枝德才分別是七歲與十二歲,他是不可能參與我家祖厝的興建,而是否會和其師傅余燦有牽連,目前缺少資料佐證。至於第三階段1966年七月土竹造(竹造),和第四階段1968年木石磚造(雜木)部分都屬於非常簡陋的建物。第五階段1979年3月的將第三、四階段建物的改建成(木石磚造(雜木以外)是目前保存下來的模樣。

我家目前閩南式祖厝保存下來的,主要還是以1937年和1942年興建的為主體建物,而這時間點也正是我祖父為我父母親的結婚喜事而興建落成。這棟祖厝的起造歷史迄今已近八十年,可是傳到我們這一代,卻有人主張要拆除,在拆除不成後,又堅持要任其凋敝。我們陳氏家族雖不是大富大貴人家,但後人如不能體會先人的營建苦心與家族文化,而只顧私心小利,不願善加維護祖厝,實有愧對祖先上天之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