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文創漫談之19》城市美學與殖民地傷痕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16-02-03 人氣:

《文創漫談之19》城市美學與殖民地傷痕

(全民專欄/陳天授)近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走訪日本指出,此行考察市政和城市外交,也讓他看見日本全貌,發現日本乾淨漂亮,台北市招牌則「髒髒亂亂」,因此,台灣應變成更文明的國家,未來他將致力結合文化與觀光,發展城市美學。特別是,柯市長在參觀香川的「直島」,和比較台北「社子島」之後,讓他更佩服日本產業發展,利用文創產業將一個島的價值發揮最高經濟效益。

回溯去(2015)年2月柯市長接受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訪問,他從文化角度比較了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4個講華語的地區,其被殖民時間越長,就越先進的觀點。因而,引發大家對台灣曾經淪為殖民地歷史的討論,尤其是日本的殖民統治台灣51年。

論述一個城市的殖民地歷史,不管是從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的角度,都是極為複雜,又極易捲入意識形態的論辯。例如,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有人強調「殖民化」,有人強調「現代化」,也有人說是「殖民現代性」或「殖民近代性」。所以,我的《台灣經濟發展史》(蘭臺,2009)就引述曹永和院士所指的「台灣島史」概念,來凸顯台灣經濟發展史的特殊性。

曹院士指出:「我相信有助於台灣史研究跳脫出學界目前泛政治化的解釋模式。在台灣島的基本空間單位,以島上人群作為研究主體,綜觀長時間以來台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及台灣在不同時間段落的世界潮流、國際情勢內的位置與角色,才能一窺台灣歷史的真面目。」

換言之,台灣所有住民賴以為生的這塊土地,自有文字歷史以來的400多年,曾經有過原住民族、中國人、荷蘭人、日本人,和許多東南亞國家嫁來台灣的新住民,大家共同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而且已經融合形塑了台灣的新文化。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台灣每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對於強調有殖民地傷痕的觀點,我們應給予尊重;對於有些能留下來好的制度與建設,我們不妨將之視為「所有在地的生活都是台灣文化主體的重要一環」。我們應鼓勵可以「從文化中尋找創意的產業」,這也就是我們要避開意識形態困擾,闡述城市美學與殖民地傷痕的文創產業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