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文創漫談之28》有書市文化,才有城市文明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16-04-20 人氣:

《文創漫談之28》有書市文化,才有城市文明

(全民專欄/陳天授)據了解台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租約將於明(2017)年3月31日到期,台北捷運公司有意在租約到期後,計畫將「中山地下書街」的同質化書店模式,改造成為「中山新天地」的複合式商場經營;且外傳每坪月租金將從現在的877元調高至2,500元。因而引發出版業者和喜愛閱讀人士等文化界的激烈批評,認為北市府此舉完全「利益極大化」的思維,是抹煞「中山地下書街」的存在意義,根本是與政府要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相違背。

台北捷運公司也回應,因為受限於只有書店與文創才能進駐的契約合作方式,致使便利商店等與生活飲食相關的行業無法進場服務。根據統計,目前的46間店鋪有11間是空著的,未來如果能夠接受開放複合式店鋪進駐,將可讓業者擁有更多彈性。不過,仍會保留一定比例給書店,不會讓「中山地下書街」消失。

現在「中山地下書街」的市場經營,非常類似於1960、1970年代,乃至於1980年代台北牯嶺街的擺賣舊書的書攤,和重慶南路的專賣新書的書店模式。迄今,我們這些4、5年級生都還會記得那時候進出這兩條「書街」人潮的景象。尤其是每逢慶祝特殊節日,書店舉辦書展的「折扣」或「清倉」活動,更是擠滿買書的人潮。然而,此景盛況雖已成追憶,但那種書市的文化卻是我們對這城市的共同記憶。

文化是屬「公共財」。我猶記得當年政府的積極推動文化建設,鼓勵大家養成閱讀習慣,希望每戶人家的客廳裝飾能以書廚代替酒櫃。政府的大力提倡「書香社會」,無非就是要提升國人生活美學的文化,締造一個具有歷史文明的國度。我們當然支持「中山地下書街」存在的文化意義,但是我們也要反思當年「牯嶺街書市」和「重慶南路書市」的未能與時俱進,以因應環境需求的變化,最後只有漸漸退出市場一途。

「中山地下書街」的經營,必須形塑出自己「在地型」的特色,要有別於大財團書店格局的模式,讓喜愛閱讀和來台旅遊人士有另外一種感受的選擇。或許我們可以將「中山地下書街」定位為是「台灣歷史文化匯集地」,或是連結「華人文學作品長廊」的打出名號,透過不斷地舉辦經常性的推廣活動,來吸引國內外人潮。我們始終堅信地認為:有其書市文化,才有其城市文明的真諦。

陳天授老師

▲陳天授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