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文創漫談之59》大稻埕歷史與未來的城市風華再現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16-11-23 人氣:

《文創漫談之59》大稻埕歷史與未來的城市風華再現

(台灣TB新聞網)近日有關大稻埕的兩則新聞,一則是與歷史大稻埕的過去風華有關;一則是與開展大稻埕的未來風華有關。

與歷史大稻埕過去風華有關的是,三立電視台的文學大河劇《紫色大稻埕》入圍亞洲電視大賞最佳導演及最佳女主角二大獎。該電視劇由施易男、柯佳嬿、林玟誼、鄭人碩等領銜主演。

《紫色大稻埕》係改編自留法藝術家兼作家謝里法的一部台灣美術歷史小說,主要內容在敘述1920年代台灣日治時期,楊三郎、陳澄波、郭雪湖及陳進等畫家的歷史故事,並以當時台北大稻埕青年男女的生活、愛情為背景,刻劃其等對藝術文學的熱愛與執著。這片電視劇也是導演葉天倫繼拍攝電影《大稻埕》之後的另一傑作。

與開展大稻埕未來風華有關的是,目前有當地居民不滿「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區通盤檢討案」未納入在地意見,勢將損及其權益。據報導北市府原本規畫將迪化街拓寬成20米計畫道路,但考量應保存當地歷史風貌,曾於2000年頒布「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區計畫」,也就是當地房屋不改建成高樓大廈,但地主可採用市府核可的工法翻新老屋後,再將容積移轉,售出的價格即為補償。

惟比較2014年前當地容積移轉價格為公告土地現值110%,其後至今只成交1筆,但價格已落到公告現值80%,若未來又有容積代金制度競爭,恐會下滑至40%到55%。「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區通盤檢討」雖歷經3次工作坊與公聽會,並未完全討論容積移轉的議題。未料,日前此案公開展覽時,市府卻將容積移轉部分新增諸多限制,居民在多次尋求溝通沒有結果之下,遂掛上抗議布條,表示意見。

檢視大稻埕的歷史過去與未來開展為什麼會受到文創產業界的特別重視,主要因為它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與價值,以及留下和大家共同生活的城市記憶。大稻埕所指的地方主要是位於今日臺北車站西北方,靠近淡水河濱,早期因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它是繼艋舺之後,從大片稻埕田園的景象,一躍升為台灣商業經濟富裕的地區。

大稻埕城市的發展從1851年林藍田建店鋪、1856年建霞海城隍廟、1866年慈聖宮重建,特別是在1860年的淡水開港,和1869年英商杜德公司的設立製茶據點後,製茶葉的興盛,招來從事貿易洋商的聚居,加上原本就非常熱絡的傳統南北貨交易,導致買辦及本地富商的崛起。接著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的推動現代化建設,也設立了外國人居留區,1889年更有台北橋的興建完成。

1895年清政府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殖民政府陸續設立太平公學校、永樂市場、大稻埕教會、盲啞學校等機構,以及建物的完成。縱使到了1920年11月因為台灣總督府的實施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廢除了臺北廳直轄的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設置臺北市,隸屬臺北州。大稻埕雖遭到裁撤,但隨著日本國內「大正民主」的推動議會政治,台灣以思想言論進行的非武裝抗日及文化活動,仍以大稻埕為據點,成為日治中期以後台灣現代化思潮的主要發源地。 檢視清治末期到日治台灣的近百年期間,大稻埕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化活動上,以充分凸顯了它不僅是代表著商業經濟活動頻繁的高消費區,也是人文薈萃的地方。至於未來大稻埕隨著「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區通盤檢討」的完成,我們深信它並能結合過去歷史記憶,再現大稻埕的城市風華。

《紫色大稻埕》的由小說改編,讓我聯想起美國小說《飄》,和俄國小說《齊瓦哥醫生》的改編成電影的例子來。而未來「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區」的接續展現風華,正如出版多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的日本名作家山崎豐子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作為素材,就是不斷寫大阪的天空、河流和人,從養育自己的風土中觀察人,是最確實有把握的方法。」試想大稻埕的台北可以比喻如大阪的歷史城市再現風華啊!

陳天授老師

▲陳天授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