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生活隨筆之39》本土、土著與定著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18-01-17 人氣:

《生活隨筆之39》本土、土著與定著

(全民專欄/陳天授)今年1月13日是前總統蔣經國逝世30周年,除了國民黨中央舉辦追思活動之外,也有多人出版與蔣經國相關的著作,諸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口述歷史、方鵬程採訪整理的《蔣經國秘書報告》、中國國民黨前黨史會主任委員陳鵬仁譯著、小谷豪冶郎撰寫的《蔣經國先生傳》,以及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前校長吳建國的《破局—揭密!蔣經國晚年權力佈局改變的內幕》等書。

如果加上早期由美國學者、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陶涵(Jay Taylor)出版的《蔣經國傳》,和劉宜良(筆名江南)的遺著《蔣經國傳》,至於近年來中國大陸出版有關蔣經國的著作不在此列。

檢視上述論著的內容,我認為針對蔣經國給台灣百姓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兩個特點的著墨並不多。第一、蔣經國不搞個人崇拜的親民形象策略,第二、蔣經國善用分配資源的本土化策略。

蔣經國的親民形象,諸如他不希望有「蔣經國時代」的說法、不希望有「蔣經國領袖」的稱呼、不希望有「蔣經國萬歲」的口號,一切以人民當家作主,營造有利於民主政治的實現。

蔣經國的本土化作法,諸如他在救國團主任、行政院院長、中國國民黨主席,以及中華民國總統的任內,大量起用台灣省籍人士的深耕本土政治,有利於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生存與發展。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台灣是在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會處。而台灣的最早住民,根據台灣馬祖亮島所發現亮島人8,300年前的骨頭,經DNA檢驗之後,證實是南島語族。

這也同時證實南島語系(或主要是越族)自大陸東南沿海的遷徙,而由福建(包括馬祖)此移入台灣的重要途徑。因此,台灣原住民族可能是南島語族分化的源頭,它比台灣發現的大坌坑文化約早了3,000年。

17世紀的台灣社會,逐漸經由越族與漢族的融合,尤其荷蘭統治台灣的獎勵漢人到台灣來協助種植農業。1662年以後又有閩南鄭成功軍事屯田的形成漢族「土著化」社會。再經1683年至1895年大清政府的從早期兩岸遷界隔離,到全面性的開放移墾台灣,來自漳泉大量漢人的「定著化」社會於焉形成。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縱使軍事高壓和推動皇民化,乃未能改變台灣人對自己與大陸關係的認同。1949年60萬軍民的跟隨國民政府來台,更加深了兩岸人民之間的關係。

回溯台灣社會的移民歷史,除了是要強調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其在台灣所扮演兩岸關係的特殊歷史淵源之外,更背負著一份國家永續生存與發展的責任,這也是蔣經國為什麼要推動「本土化」策略的目的之所在。

代表國民黨的李登輝繼任了中華民國總統之後,雖深化了「本土化」的冀望台灣出現政黨政治,卻也導致國民黨的失去政權。2000年至2008年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執政結果,除了不得民心之外,代表國民黨的馬英九又得力於在地方long stay的「本土化」,終讓國民黨有了2008年至2016年的重新拿回政權。

可是馬英九執政的八年,並未能深耕蔣經國強調的國民黨「本土化」,導致2016年的大選又讓民進黨取得政權,而且民進黨不僅全面執政,更是在立法院贏得絕對優勢,致使台灣政黨政治的民主運作機制蕩然無存。

政黨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執政。分析當前國民黨的實力,想要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中有所斬獲,乃至2020年總統大選的贏回政權,除了必須結合其他泛藍的選票之外,國民黨「本土化」的實力更要充分展現,也才不枉費在此悼念蔣經國逝世30周年。

陳天授(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陳天授(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