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楊聰財教授:兩性溝通 男女不同互理解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8-12-13 人氣:

楊聰財教授:兩性溝通 男女不同互理解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兩性關係一直是熱門話題,也是難解的習題。楊聰財身為精神科專業醫師,長期在診間看到各種人際關係,包括家庭親子、工作職場、兩性相處,如何地影響一個人的心理與精神狀態,其中尤以兩性關係發展出來的問題,更是天天在精神科診間上演,當他傾聽、瞭解其背後潛藏的諸多問題,總會看到兩性在相處過程裡,以及在生活中所產生的點點滴滴。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於10月14日邀請三軍總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楊聰財教授主講「兩性溝通‧心理健康」,教授楊聰財提到, 婚姻介紹所的介紹人們,曾經促成上萬對夫妻檔,但他們坦承,讓兩個原本不相識的人走在一起,並不是最困難的事。最難的往往是,讓兩個人建立恆常永久的關係。

從身邊甚至自己的經驗我們可以得知,智商再高、生活經驗再豐富的人,一遇上兩性問題仍可能焦頭爛額、不知所措。在兩性關係中,誤解對方原意的情況常常發生,在猜疑與缺乏溝通的情況下,不在大家期望中的悲劇就容易產生了。

溝通前最好能想清楚要溝通的重點,避免失焦。許多人常犯的錯誤,就是把不相干的人事物扯進去溝通的話題裡面,聽的人會很困惑,然後慢慢失去耐性,甚至產生不好的情緒。

把想要溝通的結果先提出來講,再來陳述原因以及提供解決方案,有時候調整一下說話順序也能促進溝通效益。例如:「我希望每週能有幾天一起吃晚餐,但因為你加班的時間很不固定,有時候我會餓肚子等你或者吃完了你才說要一起吃飯,不如以後你每天傍晚的時候給我個訊息告訴我會不會加班吧?」

翻舊帳的做法通常只會激化衝突,對於當下要溝通解決的問題並沒有實質助益。有些詞彙在溝通的時候最好避免,例如「你每次都……」「你上次也……」,聽到這些字眼對方很容易就反彈和反駁「我哪有每次」「我上次哪有這樣」,溝通就會變成情緒化的辯解和辯論。如果是一再發生的狀況對方都沒有改善,先耐著性子不要像教訓小孩般破口大罵,可以改用協助的口吻。

兩性相處,不怕問題和摩擦,最怕的是找不到溝通的方法甚至沒有溝通的意願。只要願意溝通,感情就有維繫下去的可能。

在女性對人事物進行敘述時,內容通常較為詳盡,並且會注意細節;這種差異常成為兩性溝通時衝突的來源:男性認為女性太瑣碎,枝枝節節地抓不住重點,而女性則認為男性太草率,粗枝大葉,思考不夠周延。

男性與女性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我們應予對方充分表達的機會,不打斷對方的談話,也不要因為女性說話方式較客氣禮貌,就認為她們只是說說而已,意見本身不值得重視。相對地,男性直接果斷的說話方式,女性也應學著接受,了解這種方式不意味著專制或不顧及他人感受,只是男性慣用的模式,大多是對事不對人。

在兩性耐心聆聽對方的同時,兩性雙方似乎也可做些調整與改變。女性可以嘗試用較清楚簡短且肯定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減少語尾附加問句的使用頻率,也盡量少用「我不知道」、「我不確定」等字眼做為句子開端。這樣也許能給人較有自信的感覺,也較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力。

男性首要的努力方向應為如何觀察了解他人,及如何傳達個人的情緒感受。這種觀察及表達的敏感度訓練可藉由觀看人際互動的錄影帶,來進行自我訓練,這種訓練有助於男性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同時也可以更進一步做肢體表情的練習,要求自己用肢體表情動作傳達出各種複雜的情緒感受,開始時可能會覺得不自在,但經過反覆練習,肢體語言及表情會變得更活潑生動,更能傳達個人的感受。

楊聰財教授:兩性溝通 男女不同互理解

▲楊聰財教授:兩性溝通 男女不同互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