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政經論衡之48》陸美貿易談判牽動「姓資」「姓社」路線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19-01-23 人氣:

《政經論衡之48》陸美貿易談判牽動「姓資」「姓社」路線

(全民專欄/陳天授)據報導,中國大陸為結束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國大陸有意在今後6年增加對美國商品的進口總值超過1兆美元,藉此到2024年讓美陸之間的貿易能達成零逆差。但美方對中國大陸的此項提議並未完全接受,反而開出更嚴厲要求在2年內消除目前貿易的失衡狀況,但雙方分歧仍大。

從陸美貿易商品的結構分析,中國大陸在2018年自美國進口額最多的商品為飛機、大豆和汽車。此外,中國大陸一直希望美國能解除1989年起對其實施的高科技出口限制,以利購買高科技的產品,但遭美方拒絕。

美方拒絕對中國大陸取消高科技出口管制的主要原因,認為中國大陸對於智財權的保護不足,對外商的強迫要求技術轉讓,和對於國內產業的進行補貼等違反公平貿易措施。

質言之,美國川普政府在這次貿易談判上所採取的強硬態度,關鍵因素在於要求中國大陸內部進行必要的經濟性結構改革。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經濟實力,特別是英國已不再具有「日不落國」的霸權地位,從一個債權國家變成債務國家,全球經濟已轉為美國獨霸的政經實力。

檢視戰後美國對外貿易的一貫做法,因其享有得天獨厚的廣大市場,在歐洲的西德和亞洲的日本經濟發展,皆依賴對美國的輸出大量外銷產品,因而帶動國家的經濟成長,分別成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的經濟體。

西德和日本國家的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同樣是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等東亞國家,為發展其國家經濟所學習採用政府介入市場的方式,透過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藉由獎勵、補貼,降低出口或提高入口關稅等措施,以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尤其是針對外銷美國的出口貿易。

就舉台灣與美國之間貿易的發展與變遷為例,台灣從1950年代開始的對外出口,主要還是依賴與美國的貿易市場為主,讓台灣產品的每年外銷數量都呈現順差的穩定成長,每年GDP的增長也確實提升了國人的生活水準。

但是到了1970年代末期以美國為主的全球經濟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導致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改變,首當其衝的是對美國貿易產生高額逆差的國家,台灣當然也無法避開與美國貿易的重新談判,特別是針對台灣必須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的問題,以改善貿易的平衡。

檢討台灣要對美國開放農產品的進口,勢必對國內農業產生很大的衝擊,但是台灣為了維持紡織、電子等工業產業的對美國外銷市場,以及後來台灣為了加入WTO的世界貿易組織,導致台灣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的問題,逼得農民不得不紛紛走上街頭,社會出現激烈的抗爭運動,乃至於從經濟轉而要求政治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回顧這段美國為解決與台灣貿易的逆差,要求與台灣貿易談判所引發台灣經濟結構調整,最後促使政治體制的重大改變,乃至於社會在野勢力的壯大,終於在2000年初現台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對照今天美國川普政府的要求與中國大陸貿易談判,猶如當年美國政府處理台灣對其貿易逆差的模式。儘管台灣經濟規模無法與中國大陸相比,但是對於美國當前仍強調其是世界的獨霸強權國家,何況中國大陸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威脅到美國是世界警察的地位與角色。

我們試看最近中國大陸受到與美國貿易摩擦、獲利減少、環保限產,以及融資約束等內需市場放緩的影響。依資料顯示:去(2018)年第4季國內生產毛額(GDP)下滑至6.4%,為近10年最低;而去年全年的GDP增長率為6.6%,成長率為28年新低,凸顯中國大陸經濟要維持高度成長率的時代已經逐漸成為過去。

美國承續了英國於18、19世紀以來國際強權的霸業,成為當今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是一個強調以「姓資」的實施資本主義為霸主的國家,這個霸主是善霸或是惡霸,是以美國自己的認定為主,這也將衝擊中國大陸是一個強調以「姓社」的實施社會主義國家。

「姓社」與「姓資」所代表未來陸美貿易談判結果的無論如何,如果中國大陸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實力,未能挺得住美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逼的話,其後果必然牽動中國大陸現行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經濟結構改革,因而隨之來的將會是要求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這也是這次陸美貿易談判中美國所隱含的核心課題。

陳天授(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陳天授(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