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陽明心學興起 從個人修持達到經世濟民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9-03-06 人氣:

陽明心學興起 從個人修持達到經世濟民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來曾9度強調「知行合一」,讓外媒形容,王陽明成「中國自馬克思以來最當紅的哲學家」。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於1月12日邀請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陳復教授主講「陽明興學・開創未來」,陳復教授以豐富的教學與服務經驗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哲學思辨伴隨其生命歷練,終成中國文化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的人物典範,不僅在海峽兩岸,甚至對東亞的日本、韓國的思想發展與社會變遷亦影響深遠。

1525年他創辦陽明書院立院講學,他的教學內容就是「心學」。他告訴世人,生命是一場「心戰」,每個人的對手皆是自身。致良知,需要我們直面困難,超越險惡,打通心中宇宙,開啟良知。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聖人。

回顧1966年,毛澤東在中國發起「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運動」,當時,蔣介石在台灣發起複興中華文化運動。而且,蔣介石十分推崇王陽明,還曾把王陽明的心學奉作立國精神,且將知行合一與孫中山的「知難行易」結合起來。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理學的一個概念,也就是修心養性理論的核心和精髓。其本意是:有良知的人必能做到為善去惡。這裡的「知」是指良知。「行」就是為善去惡。「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只有「行」才能達到心智的成熟,也就是達到「知」。

程朱理學認為「格物致知」,即接觸事物便可獲得知識。人只有研究萬事萬物,才能獲得「理」;而王陽明認為天理在心中,通過內心修養,克服私慾就能恢復良知,即「致良知」。他認為做人應當努力加強道德修養,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以恢復良知。

程朱理學主張先通過接觸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以加深對「理」的認識,最終明「理」;王陽明主張先發現本心,而後博覽。

蔣介石以「復興中華文化,光復大陸國土」為口號,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全面恢復了中華傳統文化,使得台灣成為今日全球華人居住地區,最能承繼中華傳統文化的地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為台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在島上培植出豐富的文化土壤。

陳復教授

▲陳復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