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小中風症狀易輕忽 要保命防失智需知小中風徵兆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9-06-03 人氣:

小中風症狀易輕忽 要保命防失智需知小中風徵兆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除了一般健檢,各醫院推出的自費健檢內容愈來愈多,腦神經/腦血管健檢即是其中之一。

訴求一天之內,針對中風、失智、頭痛頭暈、失眠、慢性疼痛等現代人常有的毛病,提供基本血液生化檢查、血管超音波檢查、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或腦部電腦斷層、腦波等檢查,最後並由神經專科醫師統整解釋,醫生還會套用公式,提供預估十年內中風的風險。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於4月14日邀請輔大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邱浩彰教授主講,「神經健康‧快樂生活」,邱浩彰教授表示,任何疾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中風尤其如此。傳統的健檢沒有包括腦部,也沒有腦神經專科醫師宣導預防中風的衛教,所以不乏有人做了健檢,沒什麼健康問題,但不久之後卻中風的例子,所以這幾年陸續有醫院推出腦血管、腦神經檢查,彌補不足。

尤其這幾年中風都是國人第三大死因,但仍有許多人即使膽固醇偏高,即使媒體常報導中風訊息,仍會抱著僥倖的心態;做這類檢查後,一旦看到自己的腦血管曾中風或阻塞,才知道問題嚴重。

另外,這類檢查可以幫助發現沒有症狀,以至於無法警覺的血管瘤或腦瘤,特別是有些血管瘤一破裂會造成蜘蛛膜下出血,因此喪命。

如果你預算有限,又想知道腦血管、腦神經的健康情況,假如沒有什麼症狀,要去做檢查,特別有意義的是彩色頸動脈超音波(血管有沒有硬化,有沒有狹窄)、影像學檢查(看血管瘤)。超音波自費才一千多元,影像學檢查自費需一萬元以上。其他的檢查,例如腦波檢查,在沒有什麼症狀下做檢查,特異性很低,檢查出來沒辦法給很好的判讀,幫助不大。腦幹聽覺誘發電位,也是特異性比較低,沒有症狀做檢查,意義不大。

檢查後的態度也很重要,檢查只是管控健康的工具而已,並不是檢查後就沒事了,如果查出有病,要努力好好預防、治療,不要讓它退步。而有些症狀應該及時警覺去看醫生,而不是做健檢。

如果曾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忽然一下子半邊無力,但幾分鐘或幾小時,或24小時之內好起來,就很容易中風,必須及早到醫院診斷、治療。另外,如突發劇烈頭痛、無力、講話困難、意識障礙,或任何行動困難,尤其半邊肢體無力或麻痹,也要趕快找神經專科醫師。

腦中風有兩種,一是血管破裂出血(出血性中風),約佔17%,另種是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約佔83%。

中風前兆,臨床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俗稱小中風(mini stroke),動脈供應腦部的血液循環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乏氧和養分,導致那個部位所司的功能暫時減退,一旦栓塞沖散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的功能也會恢復。

小中風的症狀和腦中風一樣,只是持續的時間長短和嚴重的程度不同。小中風的症狀比較輕微,大多只持續5~20分鐘,而且會在24小時內恢復。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

小中風的症狀持續時間雖短,仍可能使部份腦細胞因供血受阻而壞死,造成腦部的部份功能永久受損。這種傷害有時很微細,不明顯,患者本身可能不會察覺,必須經過專家仔細檢查才能確定。

除了驗血和量血壓等一般檢查項目以外,心臟超音波和頸動脈超音波是診斷小中風的重要依據,如果需要進一步檢查,可以做磁振腦血管造影。

小中風發作後恢復,並不表示危險性消失,如不即時接受妥善診療,可能會增加腦中風、心臟病發和死亡的危險性,因此國內有專家稱小中風為「隱形殺手」。

發作時間短,容易被忽略,國人極易疏忽。衛生署調查,65歲以上的人有11.6%,40~64歲的民眾有3.41%,疑似發生過小中風。但發生小中風後,有36.9%的人沒有做進一步檢查,69.4%沒有因此做體重控制,47.6%仍沒有運動,30.5%仍繼續喝酒、26.6%沒有因此戒菸,顯示國人不重視小中風的威脅。

邱浩彰教授

▲邱浩彰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