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遠離焦慮 不再為小事抓狂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9-06-05 人氣:

遠離焦慮 不再為小事抓狂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s)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它和單純焦慮的情緒不同,焦慮症導致的不只是暫時性的緊張或害怕,或者是暫時性的心跳加速、手抖……等生理反應,在焦慮症的患者身上,焦慮的情緒可能不會淡去,甚至會惡化。對焦慮症的個案而言,他們面臨的不只是心理受到影響,身體也可能產生不適,甚至症狀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包含工作表現、學校成績,或者是人際關係,而且持續反覆很長一段時間。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於4月14日邀請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潘怡如主講「焦慮世代‧心理健康」,潘怡如教授表示,台灣整體大環境充滿緊張壓力與競爭,有人曾經形容台灣是個容易讓人焦慮的地方,幾乎全體罹患「成就上癮症」,事事爭第一、愛拚才會贏。

有焦慮症的朋友們,常常會有強烈的、過度的、持續的擔心與害怕,而且維持或反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讓他們有這樣的感受。這些焦慮和害怕的感覺,會影響到日常的生活,而且對有焦慮症的朋友們來說,這些感受是難以控制的,但旁人看起來,焦慮症個案的情緒與感受,是和實際的緊張與危險程度脫節,旁人可能會覺得「有這麼嚴重嗎?」但沒錯,對於焦慮症的個案來說,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的,而且真的有這麼嚴重。

其實適當焦慮是健康的,是為了因應威脅或做好一件事的情緒反應,適度焦慮會轉化為發揮潛力,完成任務(例如考試或業績報告)的動力。但如果焦慮指數太高,反而成為身體功能的障礙,導致受自主神經作用的器官系統、交感神經機能亢進,心臟血管、呼吸、泌尿、呼吸系統都受影響,甚至演變為一種心理疾病。

目前焦慮症的常見治療方式,包含了心理治療以及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會由心理治療師協助個案,希望能在想法上控制焦慮,並在行為上放鬆身心。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認為對焦慮症相對有效的方式。這種療法的優點是沒有服藥的副作用,而且患者能夠學習到觀察並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的方法。藥物雖然可能伴隨著副作用,但優點是效果通常比較快。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在焦慮症的個案身上,來緩解個案的症狀。

學會正向思考,一定要相信人世間的事情不是她所想的那麼負面,不要有罪惡感,這個環境這麼糟並非她造成的,不能控制的事如生老病死不要鑽牛角尖去想。

規律的生活是紓解焦慮最根本的原則,因為任何需要花心力去調適改變的,都是壓力,一旦生活規律,則要應付的變化就會減少,焦慮可因而減少。

造成每個人焦慮的原因都不一樣,程度不一樣,應對的方法也不同,包括自助、專業治療者、藥物的幫助等,原理都很簡單,但是練習要持之以恆才會有效。

潘怡如教授

▲潘怡如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