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常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竟是大腦生病了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9-10-16 人氣:

常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竟是大腦生病了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罹患「成人注意力失調症」者多半沒有病識感,不僅影響工作與生活,也打壞人際關係。 只要吃藥,再搭配行為治療、心理商談,就能改善分心、過動等症狀。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9月8日邀請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許正典醫師主講,「分心世代‧心理健康」,許正典醫師表示,但「注意力不集中」難道只是文明病,因為手機或是電腦遊戲盛行,這陣子才開始流行的病症嗎?身受其害的只有兒童,只要耐心等待長大,腦部發育完全之後,就能豁然開朗,不藥而癒的嗎?

根據統計,60% 的「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即使成年之後,還有殘存症狀。所以,當眾人把目光集中在學童族群,往往忘卻有更大一群成人還在受苦。當他們懷疑自己的狀況需要處理時,還會被人嘲笑說:「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嘿~ 那可是小孩子的病!」

許正典是國內診斷成人注意力失調症病例最多的醫生,他在過去沒看過這類病人,十年前開始發現,至今醫治了約3000名人。他將看診心得寫成《大人也有閃神的時候:終止注意力不集中與3分鐘熱度的症頭!》一書,成為華人世界第一本探討此病的著作。

在精神科執業20年的他,原本診治過動兒,這些兒童因為上課不專心、行為衝動、無法安靜,被父母或爺奶帶來。後來,有兒童表示,父母偷偷吃他的藥,許正典好奇他們的動機,進一步診斷,發現大人也有類似問題,因而開啟研究之路。

由於過去醫界不了解注意力不集中也是疾病,這類隱藏型病人因為承受壓力,出現焦慮、憂鬱,進而失眠,有的中年人發現自己健忘,擔心可能發生早期失智,就醫檢查才知道罹病。

如今,隨著3C產品盛行,干擾注意力的事物更多,求診病人明顯增加,許正典說注意力不集中的患者即使不顧別人感受,冒犯他人,也不由自主地隨時滑手機、看通訊軟體、臉書,留言、按讚,以致影響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

患者沒有病識感,在職場上經常忘東忘西、多話、愛插嘴、愛管閒事、容易衝動、發脾氣、執行力差,也沒有察覺自己粗心大意,等到同事、主管提醒,才恍然大悟,卻又不知如何改善。他認為,從某些意外事件來看,就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作祟而造成。

注意力失調的成人並不少見,美國有超過1000萬名病患,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高淑芬調查發現,台灣盛行率為四到五%,許正典從臨床上推估,國內至少有30萬名患者,男女性別相當。所幸腦影像醫學、生物精神醫學迅速發展,影像儀器能找到病因,病人逐漸被醫師發現,先進國家也在最近十年開始重視。

為什麼成人會發生注意力失調?許正典說,七成是遺傳造成,有八成患者小時候就是過動兒、上課分心,只是家長不以為意,總以為長大之後,就能改善,殊不知這項疾病和大腦發育不全有關。

透過大腦影像檢查,可以發現病人掌管情緒、腦神經系統的額葉、頂葉出現缺損,證實「腦袋空空」確有其事,而注意力的傳導物質──多巴胺、正腎上腺分泌失調,神經傳導速率下降,連不上神經細胞,就會「脫腺」「短路」,表現走樣。除了生理因素,許正典認為,食品不安全,空氣汙染等外在環境,也可能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而電視和3C產品的聲光刺激,更是促使注意力無法集中。

成人注意力失調症有先天遺傳、後天環境等因素,這個疾病能否治好呢?依照許正典的臨床經驗,服用俗稱「聰明丸」的藥物,提升大腦皮質活性,改善分心、衝動、過動等症狀,治療二到五年,有患者可以不必服藥,再搭配行為治療、心理商談,改善效果達七成五。

此外,協助患者學習處事態度,分辨輕重緩急、先後順序、分門別類、按部就班,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練習。例如,評估工作內容的優先次序,訂定長、中、短期和目前的工作時間表,在日曆上標示報告交件日期,再依照工作所需天數,著手進行,每做完一件工作,適度休息,獎勵自己。

常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竟是大腦生病了

▲常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竟是大腦生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