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食安問題 應從源頭管理而非檢驗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9-12-16 人氣:

食安問題 應從源頭管理而非檢驗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簡稱食安法)歷經多次修訂,卻沒有辦法善盡管理的目的。簡言之,食安法修法雖然一再加重刑責,期待發揮威嚇的效果,然而由於對管理不夠重視,無法讓檢察官發揮調查的效果、收集足夠的證據,自然也難以有效形成判決,反而無法達成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1月9日邀請立法委員吳焜裕教授主講「食品安全‧全民效法」,吳焜裕教授以其多年從事環保、衛生、食安教學與研究經驗及背景分享心得,民眾獲益良多。

正本清源,建議釐清食品安全的目的與工作,與國際食品安全管理作為接軌,而非侷限於化學性的有害物質;系統性的檢討與修訂食安法,健全從風險評估到管理的體系與法規,如此才能兼顧保護消費者健康安全與促進食品產業發展,也才能完善國內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人工合成食品的技術日益成熟,廉價的替代食品滿足了底層和中產階級可自由選擇的心理;形形色色的爽脆劑、軟化劑、染色劑、調味劑、除臭劑都以合法或科學改良的名義添加到食物中。許多民眾貪便宜選購到黑心食品,卻吃得津津有味,渾然不知。

黑心食品充斥的時代,民以食為天的百姓還能安心地吃什麼?我們或許可以從自己做好功課開始,以避免落入食品詐欺的陷阱。

首先,保持警覺性與懷疑,不要害怕連絡製造商詢問他們使用的原料。第二,盡量食用全食,亦即多吃「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第三,不要太過貪小便宜,你若捨不得把銀子支付給農民,那只能付給醫生了。

常有人認為加強食品衛生安全管理要從加強抽驗著手,甚至有人說市面上的食品有那麼多,只抽少數幾件來檢測是不夠的,應該提高抽驗比率。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做法,檢驗並非萬能,檢驗也不是管理工作的全部。

安全與健康風險是一體的兩面,天下沒有所謂的零風險,風險無所不在,食品也不是零風險!但我們可以「降低」風險變成危機的機會!「沒有危害」的合理程度在哪裡,可接受風險的線應訂在哪裡,這些都是可以透過科學專業討論的。一旦這些議題變成媒體與政治化議題時,就僅剩下民眾的情緒感覺,很難再以科學專業的角度來討論,這也是社會大眾期待政府多做風險溝通的原因。

吳焜裕教授

▲吳焜裕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