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兩岸抗戰史認知 正在接近中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20-01-03 人氣:

兩岸抗戰史認知 正在接近中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兩岸近年都在紀念對日抗戰勝利,外界認為美國援助甚多,其實抗戰初期中國靠蘇聯援助,軍援、金援等幫助都很大,蘇聯還派官方航空志願隊援華,現在武漢就有一個紀念碑是紀念當年協助抗日喪命的俄國飛行員。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2月14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劉維開教授主講「回顧變局‧開創未來」,劉維開教授是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國史館委員、國民黨黨史館副主任,專長中國近現代史、近代中國政治制度史、民國檔案與史料,也是最早閱讀和利用《蔣介石日記》進行研究的學者。他從對日抗戰期間各國對華的關係分析中國對外關係的演變。

劉維開表示,中華民國抗戰前,對外關係主要是日本,另外是中俄關係,因為日俄距離中國最近。中日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中俄是早期冷淡、後來慢慢加溫;西方國家方面,與歐洲國家關係較密,尤其與德國、意大利都有大量的顧問在中國,特別是軍事顧問;與英美法等國的關係處於平淡。

他指出,蘇聯當時要對付德國,擔心發生第二次日俄戰爭,研判日本若很快拿下中國,接下來的目標就是俄國,所以俄國希望利用中國抵抗牽制日本,因此大力援華。當時俄國援華包括軍援、金援,飛機、彈藥、大砲等,幫助很大。外界只記得1941美國有陳納德率志願隊援華對日作戰,但那是非官方的志願隊,其實俄國協助抗戰時期,官方還派飛行隊到中國協助打仗;當年被日據的台灣松山機場就曾遭俄國飛行員轟炸過;武漢現在有一個紀念碑紀念當年協助抗日喪命的俄國飛行員。

他指出,1941年《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後,俄國認為中國的利用價值變低,開始大量減少對華援助,中俄關係也逐漸轉淡;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逐漸注意到中國戰場,中美協調後,美國同意以貨易貨的方式借款,就是所謂中國「桐油借款」,但援助有限。

抗戰史難做,因為涉及到三方(中、日、台)的說法,兩岸的抗戰史在接近中;但大陸與日本有現實政治的問題,雙方爭執不下。日本最大的問題是不認錯,中日雙方應逐步化解爭議,國史館和國內各單位有使命感,願意站在高度提供更多史料,以負責任的態度,降低歷史爭執,維護戰後秩序。

兩岸的抗戰史是建立在國家主體上的,中華民國是抗戰主體,合乎事實,也是正統的抗戰史觀。中共建政後,如何處理抗戰這塊,出現很大問題,但又不能不講。

從各種歷史資料證明抗戰是蔣中正的國民政府領導的,尤其在抗戰期間,蔣面對各種誘和仍堅此百忍、抗戰到底(只有兩種結果,要麼戰勝日本,要麼失敗國家淪亡),這種決心和毅力是很了不起的。

○五年以前,大陸的學術界接觸到愈來愈多的抗戰史料,開始討論並修正。○五年胡錦濤肯定國民黨抗日後,為學術界開了一個口,才普遍且有公開的討論。有人認為兩岸可以合編或合寫抗戰史,但只要中共審查機制不改,合編的機會極低,除非大陸學者能承受風險的交由台灣出版。

劉維開教授

▲劉維開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