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當小米成熟時……《台灣布農族部落婦女研究》讀書分享會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新聞部 時間:2020-12-21 人氣:

當小米成熟時……《台灣布農族部落婦女研究》讀書分享會

(台灣TB新聞網)作者余桂榕在蘭臺出版的《台灣布農族部落婦女研究》於12月18日(五)在台北舉辦第五場的讀書分享會;在走過東、西部後,余老師此次來到台北與北部的讀者們一同分享出書的喜悅,以及暢談書中關心的原住民議題,活動精彩豐富,也帶來不一樣的省思角度。

作者余桂榕老師以自身在布農部落成長的經驗,紀錄不同世代的部落婦女,探討社會、環境、土地與教育等議題;原住民老中青世代的部落阿嬤與年輕人日常生活的對話,揭開了作為傳統農作物小米的媒介,產生小米祭儀中異質空間的語音;原住民部落婦女的言行思維與現代大社會、大自然環境土地以及教育議題的相互參看。

或許,該先了解我們的文化脈絡

該書開篇章為余老師寫的一封公開信,寫給家人、兄弟姊妹、部落族人,以及原住民知識青年。通過「親愛的部落族人,你們好嗎?」親切的問候,向讀者提問:什麼是部落?我們所以為的家,其實就是整個家族,部落就是一個家,但現在家已經不是她所想像的樣子了,年輕的人都離開了,她對家的想像已經走樣了。

過去常常有人談論對原住民的理解,認為布農族應該是這樣的,阿美族應該是那樣的,對原住民的女性更是有許多的「外界定義」,如果表現出與研究學者、大眾認知不同,就會給予批評,但余老師認為,「在講原住民是什麼的時候,應該是要由我們的文化詮釋」,比起外界給原住民的定義,更希望外界可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脈絡,不以過多先入為主的標籤來評論,也呼籲媒體自覺的改變,不再藉由攻擊性鏡頭來影響民眾對原住民的觀感。

童年的美好與學校教育價值的衝突

對內,余老師談到了女性與教育議題。她認為,原住民女性可以獲得更多尊重,當社會在提倡性別主義、女性平權時,是否有思考過對原住民女性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教育不分男女,但往往讓女性學習原住民傳統知識時,又會出現對傳統不尊重的聲音;例如,達悟族拼板舟過去女性是不可以觸碰的,但現在改變了,甚至有配合觀光提供觸摸、拍照,引來的批評聲浪就突顯了維護傳統和性別平等間的衝突。

被同儕暱稱「溫柔的犀利」的余老師點出,比起外界的批評,更應該尊重族民決定,反之該思考的是,這樣的改變對文化傳承有幫助嗎?

主流教育和傳統教育的重視落差,為傳統知識保留帶來衝擊,「但傳統知識真的不需要被保留下來嗎?」曾有部落因為土石流滅村而遷村,但比起國家警報訊息,真正救了全村村民的是年長村長半夜上山探查雨勢,聞到泥土味道不對,知道大水要來了,匆忙下山挨家挨戶敲醒疏散,這憑藉的就是傳統知識,那現在的族民能夠判斷泥土的味道嗎?傳統知識還剩下多少呢? 過去常常有人談論對原住民的理解,認為布農族應該是這樣的,阿美族應該是那樣的,對原住民的女性更是有許多的「外界定義」,如果表現出與研究學者、大眾認知不同,就會給予批評,但余老師認為,「在講原住民是什麼的時候,應該是要由我們的文化詮釋」,比起外界給原住民的定義,更希望外界可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脈絡,不以過多先入為主的標籤來評論,也呼籲媒體自覺的改變,不再藉由攻擊性鏡頭來影響民眾對原住民的觀感。

探詢理解 期盼活出自己

余老師希望透過該書探詢理解邊緣與中心有故事的人,以安放自己舒適位置的人生。讀書會最後,余老師以楊絳《一百歲感言》中的一段話送給讀者:「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期盼每個人都要活出自己的話語權,不是別人告訴你應該要怎麼作,而是自己決定要怎麼作。

台灣布農族部落婦女研究》一書,作者撕開了生命故事的片段,也縫合了自我定義的經驗,從原住民部落婦女的觀點探看及辨識人我的差異,是一本必讀之社會大眾對布農族婦女的社會教育啟智讀本。

當小米成熟時……《台灣布農族部落婦女研究》讀書分享會

▲當小米成熟時……《台灣布農族部落婦女研究》讀書分享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