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重建顯微手術 台灣為全球取經聖地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21-02-02 人氣:

重建顯微手術 台灣為全球取經聖地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以手術顯微鏡來進行微細血管、神經、淋巴及管狀構造的重建顯微手術發展四十年來己成為重建外科之主流,臨床應用廣,已大大提升癌症之可切除性及外傷之可重建性。

中央研究院院士魏福全接受洪鈞培文教基金會邀請,1月10日於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講「整形重建-快樂生活」。

顯微手術堪稱是整形外科領域裡的基石,因為它的出現,我們可以挖東牆來補西牆,拿遠水來救近火,突破了距離與空間的限制。利用手術顯微鏡進行縫合微小血管、淋巴、神經的手術及自體組織移植,以重建身體各部位的缺損。這種手術萌芽於1960至1970年代,如今已經成為外傷、腫瘤及多種病變治療的主流,是先進外科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嚴重外傷後迫不得已必須截去上肢的病人,傳統上就是使用義肢,病人會喪失非常多原本手的功能,若接受移植手術,要面對的是一輩子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目前的最新科技:目標肌肉再支配,將殘肢的神經分出來,接在不同的肌肉上,用電極片放大訊號後,可以藉由訓練讓電子義肢做出各種動作,甚至比原來的力量更強大,儼然是電影中鋼鐵人的概念。重點是這種方法真的可行,將來有機會取代其他的方式成為上肢截肢患者的福音。

台灣投入這一領域較早,醫療制度完善,因此顯微重建手術的發展較其他國家好,其中長庚醫院更是40年來世界上病例種類最廣、病患最多、手術成功率最高、疑難個案希望所繫的醫學中心。長庚擁有10多位世界級大師,國內外醫師紛紛前來受訓,早在1990年代就是美國重建顯微手術學會推薦的訓練中心,為國際間公認顯微手術聖地「麥加」。

林口長庚重建顯微手術中心提供國際學者的訓練,在一年之中,每位硏究員都要接受顯微手術最重要的四個次領域,包括頭頸臉部、上下肢、乳房及軀幹各部位的游離瓣移植、臂叢及周邊神經,以及淋巴水腫超級顯微手術的完整訓練。長庚為世界唯一能提供所有顯微手術次領域訓練的醫學中心,除了開刀房、門診及床邊教學,還要參加至少每周二次的晨間學術討論會。

顯微手術高度精密,必須具備鷹隼般的眼力、體力、以及純熟技術才行。0.1公分大小的血管要縫8針,一檯刀少則8小時,多則十幾二十個小時。「以每個病人平均8小時來算,長庚顯微重建手術團隊已服務了1萬3千多名患者,那就相當於11年不眠不休的時間,」魏醫師比喻。「但光是耐心不足以成事,我還有追求完美個性吧,」魏福全接著說,整形外科醫師都會想要做到「最好」,而最好的標準大部份來自於病人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