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04〉張道藩與中國文藝協會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3-04 人氣:

〈溫州街瑣記04〉張道藩與中國文藝協會

(全民專欄/陳天授)我會落腳在溫州街,主要是辦公室同仁的介紹,當時我對於當地的環境並不熟,但聽說它就位近公館的台灣大學校,即引發我的興趣,並前往了解屋況和居家附近的環境。

對溫州街鄰近台灣大學的好感,始於我對於台灣大學自由學風和學習環境的嚮往,可是台灣大學對於我而言校門太窄,感嘆自己無緣能進入就讀。但我自青少年時期即閱讀胡適、傅斯年、殷海光、李敖等多位學人的作品,對於學術文化仍難忘情,想到可以選擇住在溫州街,也算是一種虛榮心的滿足吧!

記得自己高中、大學時期的閱讀胡適、傅斯年、殷海光、李敖等人的作品,也買了許多有關於他們和自由主義方面的著作,尤其對於「自由中國」和「文星雜誌」的印象特別深刻。

諸如文星書店出版的《胡適選集》、《傅斯年選集》、《傳統下的獨白》、《胡適評傳》等等。尤其喜歡《傅斯年選集》收錄,傅斯年在《自由中國》雜誌上的談論〈自由與平等〉,與《大公報》〈羅斯福與新自由主義〉等多篇文字。

傅斯年的反對共產主義思想,其與俞大維之間的親戚關係,俞大維國防部長在「八二三炮戰」中的表現,以及他們住過的台灣大學校長宿舍,都讓我對溫州街當時的名氣產生了一些連結。

最後決定買房住居溫州街的另外重要原因,是它位置在羅斯福路、新生南路和辛亥路的交叉點附近,交通便利。當時內人上班的地點就在溫州街對面的羅斯福路上,而我要到金華街辦公室上班也只要一趟公車即可抵達。

1980年代前後的溫州街,沒有如現在已經興蓋完成的台電大樓、台北信友堂,和溫州國宅等明顯的建物。尤其溫州國宅當時還是台大教職員的宿舍,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日式建築。

印象中當時比較顯目的大樓,好像只有在羅斯福路三段281號附近的羅斯福路大廈。當初我對這棟大廈沒有特殊的印象,可是在我住溫州街後不久,有天我路過這棟大廈,我心想這裡面到底是住了那些人家或公司行號,於是我特別仔細看了樓層住戶的牌板,赫然發現「中國文藝協會」的名字。

「中國文藝協會」突然讓我回憶起1970年代初期我在大學唸書的時候,因為喜歡閱讀和買書。記得有一年的書展,我已經記不起來舉辦的地點是在耕莘文教院,或是在羅斯福大廈的「中國文藝協會」,但是那場文藝性質的書展,還吸引我特地從新莊的輔仁大學宿舍,趕到溫州街這附近的地方來。

後來也因為「中國文藝協會」的關係,我腦子裡有了張道藩這位政治與文藝人物的印象。因此我在拙作《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特別針對當年「中國文藝協會」的成立背景與經過有詳細論述。

巧的是在一個偶然機會,聽到與我住同棟公寓,曾任蔣彥士秘書長的錢秘書,他告訴我當時有關張道藩擔任立法院長時,與蔣碧薇就住這裡,更讓這裡的溫州街令人有更多的好奇。後來我在拙作《近代名人文化記述》中還特別敘及。

張道藩、蔣碧薇與徐悲鴻之間的愛情故事,早已在政治文化圈傳聞已久。尤其《蔣碧薇回憶錄》裡寫《我與徐悲鴻》和《我與張道藩》的愛情描述,特別是在〈卻道海棠依舊〉的晚年回憶,真讓人會「問世間情何物」?也更人對照聯想張道藩與蔣碧薇他們兩人來台之後,他們在溫州街一起生活的這段悲滄歲月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