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11〉「紫藤廬」歷史的政經意義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3-15 人氣:

〈溫州街瑣記11〉「紫藤廬」歷史的政經意義

(全民專欄/陳天授)我在「台灣的店」找書、看書,因其屋內空間並不大,又沒有提供可以坐下來舒緩腳酸的地方。這時候的我,偶爾也會選擇走進附近在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名為「紫藤廬」的一家小館,坐下來喝茶略作休息。

「紫藤廬」是遠近馳名的一座二層樓日式建築,門外附有小小庭院。「紫藤廬」原地爲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官員淺香貞次郎的宅邸。戰後由政府接收做為當時擔任關務署署長周德偉的公家宿舍,並雅其名為「尊德性齋」。

當1950-60年代台灣還是在實施嚴格經濟管制的時期,時任經濟部長兼中央信託局局長的尹仲容,他首先提倡「計畫式自由經濟」思想,並規劃、執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政策。

周德偉肩負的正是國家關稅措施的重責大任,而他住居「尊德性齋」的期間,也正是協助經濟部長尹仲容主持「外匯改革方案」,和其指導林鐘雄等學生的時間,對台灣經濟思想教育與政策發展產生不小的影響。

1970年代前後,台灣還是處在戒嚴體制之下,「尊德性齋」可說成為當時由胡適、雷震主導「自由中國」雜誌的時期,許多知識份子、文藝界人士的談論時政的聚集地,亦可謂是台灣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起源地。

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之後,台灣風起雲湧的政治文化運動讓此地更是成為當時所謂「黨外人士」聚會的重要場所。我印象中1983年由多家黨外雜誌代表所發起的「黨外編聯會」即在此成立。當時許多的政治人物亦常於此進出的作為聚會之地。

我住溫州街的期間,早已聞「紫藤廬」盛名,知其因庭院中的紫藤而得名和其茶館的經營。如今的「紫藤廬」 不僅是具茶藝文化館,它更成為是一處以人文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定的歷史古蹟。

我喜歡獨自的來到「紫藤廬」,感受的是其代表台灣政治民主化與知識份子「文化沙龍」所凸顯的政治文化意涵。尤其當我日後的審修拙作【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全套六卷)時候,腦子總是不時會思及當年的情景。
                                      圖片錄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