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31》讀〈中國近百年來的文藝思潮〉記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4-20 人氣:

《溫州街瑣記31》讀〈中國近百年來的文藝思潮〉記

(全民專欄/陳天授)詩人周伯乃學長今(19)日傳來,2011年11月12日由台北市廣東同鄉會出版,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紀念特刊《歷史傳承與創造未來》,其中登載他的一篇大作〈中國近百年來的文藝思潮〉。

文中論述「歷來文藝思潮是與時代的脈絡相結合,一部完整的文藝思潮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發展史的精華記錄」,並從中分述:民族主義的文藝思潮、辛亥革命時期的文學、「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抗戰時期的文藝思潮,以及台灣六十年來的文藝走向等五大階段。

周文較長,我就先摘錄該文中有關戒嚴時期文藝政策的敘述: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之後,部份文藝作家,如張道藩、黎烈文、蘇雪林、謝冰瑩、孫陵、梁實秋、覃子豪等人,他們懷著孤臣孽子的心情,表現在作品中的情緒是充滿著對共黨的憤恨,和一股濃稠的背井離鄉的鄉愁。

1950年中國文藝協會成立,並於五月四日在台北市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當時的立法院院長張道藩指出:戰鬥的時代帶給文藝以戰鬥的任務。戰鬥文藝是具有三民主義的基本特質。應該有充滿民族自衛而戰鬥的精神表現;富於民權思想的文藝作品,應該有充滿為政治民主而戰鬥的精神表現;富於民生思想的文藝作品,應該有充滿為經濟民生而戰鬥的精神表現。

由於受政府來台初期的實施〈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相關法規的管制,有關1930年代作家的作品一律被查禁,限制閱讀,連帶蘇俄和一些共產國家的作品,都一律不準翻譯,不准研讀。

當時書坊間因而出現所能看到的是一些英、美國家的作品,和部份日本作家的作品,其中最多的是美國作家的作品。無論新詩、小說、散文、文學理論,幾乎都是英美文學的產物。

當時,文藝界有一個最明顯的現象,除了軍中作家外,絕大多數的年輕作家,都不是出身大學的中文系,而是外文系和其他科系。於是大量的英美的作品被翻譯過來,再加上歐戰以後的西方各種文藝思潮亦被大量引進,形成台灣文藝西化的走向。

這其中也不無受到國內,包括《自由中國》等雜誌的鼓吹自由主義思想。我在拙作《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自由主義與民主篇》和《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已分別做了敘述。

1970年代以後,國內受到民主意識的高漲,文學發展亦到了百家爭鳴的境地,不但各報章雜誌,以廣大篇幅刊登文藝作品,而書坊裡文學作品總是佔有重要的地位,青年人愛讀文藝作品蔚成風尚,詩人、小說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但純文藝的刊物,一期接一期推出,連許多政治性的刊物,都不得不留出一些篇幅來發表文藝作品。

在這期間,國軍新文藝運動所帶動的積極的、戰鬥的、激發的軍中文藝發展已相當成熟,匯成一股豪氣干雲的寫實文學。無論是新詩、小說、散文、戲劇,都是圍繞著弘揚民族正氣,激勵民心士氣,積極圖謀建國復國之道的大前題來創作。

再加上軍中文藝函授班的創立和國軍文藝金像獎的設置,促使軍中文藝蓬勃發展,軍中作家大量產生,形成一大主流,而且主導了台灣文藝的走向。後來,雖然有鄉土文學的論戰,但並沒有產生太大的浪濤。

反而,西方文學作品被大量譯介,中國古典文學評論亦頻頻出現,使台灣文藝界花團錦簇、百花齊放,各種形式的詩歌、小說、戲劇都大量在報紙副刊和雜誌上發表,林林總總,大有目不暇拾之處。促使這股風尚流行的因素,報章雜誌和出版社,書店是最大動力。

1987年之後,隨著政府宣布解除戒嚴,由於報禁的開放和大陸文化交流的頻繁,促使海峽兩岸的文化學術界廣闊的交流,文學作品自然是文化交流首要課題,而文藝走向是否會因此有所改變,目前尚難定論。但我們可以預期的人文文學、人性文學必然會受到重視與發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