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B肝治療應提早藥物介入 有機會降低癌化風險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21-06-01 人氣:

B肝治療應提早藥物介入 有機會降低癌化風險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健檢項目常見肝指數結果,若介於正常範圍,不免讓人鬆口氣,自覺肝臟健康。不過醫師提醒,肝功能指數正常不代表沒有感染到慢性肝炎病毒,也不代表沒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估計國內B型肝炎感染者超過200萬人,但沒有妥善治療可能多達30至40萬人。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3月14日邀請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主講「肝臟健康.快樂生活」。高嘉宏教授以其多年從事肝臟疾病醫療、研究、教學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在台灣的肝硬化與肝癌病患中,約有6成與B型肝炎相關、約3成左右與C型肝炎相關,從造成的嚴重性來看,B肝防治確實相當重要。研究發現,B肝病患在開始接受追蹤時的病毒量多寡,可以預測其10年後的預後狀況。也就是說,如果起始的病毒量愈高,日後產生肝硬化、肝癌,以及肝臟相關病症的死亡風險就會大幅提升。

要知道是否受B肝感染,會檢測血液中是否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若為陽性,需要進一步檢測e抗原,若e抗原呈陽性,表示病毒複製狀態活躍、傳染性高;同時,會進行B肝病毒(HBV DNA)檢測,若病毒濃度有明顯上升,會再檢測病患的肝發炎指數。當肝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兩倍,就接近治療條件。此外,現在也可檢測肝纖維化的程度,如果有明顯肝纖維化且進展到第二期,在綜合判斷下,已進入疾病的進展期,也必須開始用藥治療。

目前健保所給付的B肝治療藥物有兩大類,包括干擾素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現行仍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干擾素的使用狀況較少,原因是國內大部分的病患屬於e抗原陰性,而干擾素治療對e抗原陰性的治療效果並不好。

但若為e抗原陽性,且肝功能較好的年輕族群,因為免疫反應較強,基於干擾素是屬於免疫調節劑類,使用時能增加身體的免疫系統對B肝的控制能力,效果反而較佳。過去研究發現,若施打一年的干擾素,約3至4成機率,能讓病患的e抗原血清轉換,達到治療的標準,有機會達到一輩子不用吃藥的好處。

至於臨床使用較多的抗病毒藥物,基本上是把病患體內的病毒壓制下來,以避免引發肝硬化、肝癌等後續病程。只是,現在所有的病毒藥物都只能抑制病毒複製,卻對細胞核內的cccDNA起不了作用,無法趕盡殺絕,只能讓它處於冬眠狀態,一旦藥物停止,病毒又會復活。

基本上,B型肝炎屬於慢性病,當前需要長期用藥,才能減少復發風險。否則每次復發都有1%~2%的機率會造成猛爆性肝炎、肝衰竭或死亡。而擅自停藥,就會產生這些風險,請務必遵從醫師指示。

高嘉宏分享公衛數據,台灣未妥善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病患在台灣預計有30至40萬人,多為35歲以上族群,當中不乏尚未發病、未出現病徵的B肝病毒帶原者,這些帶原者在肝功能指數正常的假象中,肝臟可能逐漸受病毒侵襲而出現慢性發炎,未來更有可能持續惡化,轉變成肝纖維化、肝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