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69》端午話「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意義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6-15 人氣:

《溫州街瑣記69》端午話「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意義

(全民專欄/陳天授)國家圖書館來的訊息:「Dear 天授老師,展信愉快,我是國家圖書館特藏組主任張嘉彬,這是第一次寫信給老師,希望老師不要覺得太唐突或冒昧。向您報告,國家圖書館希望有這個榮幸能珍藏您的手稿,蒐藏作家及名人手稿是國家圖書館重要的工作,是社會文化的傳承,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鼓舞,您是當代重要作家,過去數十年來散文及評論等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為台灣最重要作家,並為台灣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塊招牌,廣為讀者大眾所景仰。

我們請求典藏您的手稿資料,並祈求您的大力支持,因為您的資料是社會重要資產,我們要努力保存,以供世世代代流傳及研究欣賞。我們請求手稿資料的類型大約是:1.不論創作形式,小說、散文、日記、詩作、遊記、戲劇、評論或雜記、譯作等,任何您的手稿筆跡,我們要全面蒐集。2.您過去數年文化、藝術各界名流往來無數,我們衷心期盼收藏您的往來信札,或您手邊所保留其他文人作家名流的稿子。

特別要向您報告的是,國家圖書館的手稿是與二十萬卷宋元明清善本資料放在一起,恆溫恆濕且防火防盜,為國內最好的典藏環境,有最嚴格的管理,請您放心。在目前資訊時代下,資料的推廣必透過數位化,以達到最大的社會教育功能,因此,對於徵集進館之手稿我們均會快速進行數位化,並於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提供民眾查詢。

在資料的典藏上,國家圖書館代表台灣,將手稿、信札等資料捐贈給國家圖書館,乃可大可久,千秋萬世之業。目前我們已經徵集到台灣名人作家約400-500位左右逾8萬餘件之手稿資料,當然跟老師報告,資訊科技急速進展,手稿越來越少了,手稿徵集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因此,我們國圖必須加緊腳步才能夠趕上手稿流失的速度。

再此,附上我個人名片,還有老師如要聯繫我,亦可撥我手機 ……。在此特別向您報告並央求您的支持,並期待您的回音,謝謝您!耑此請 安好 張嘉彬」。

接到國家圖書館張主任這封私訊的時間,是在6月4日下午,這是今年端午節前的一個禮拜。這內容寫得真剴切、真感性,讓我即刻陷入深思。對於長期以來自勉「用感恩的心閱讀、持喜悅之情書寫」,和逐漸體會「閱讀是生活、書寫即生命」思維的人,我到底是如何回應是好呢?因為,這是一項極高的榮譽與機會,我是不是應該可以好好考慮?

正在陷入長考的時刻,張主任又傳來「希望我們國圖有機率可以典藏老師的手稿」、「希望國圖可以典藏老師的手稿,老師的作品也可以做為文化傳承很重要的力量~」。

我心裡着實是受了感動,於是利用了端午假期,我先查詢了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才發現已經有多位當代名人如:石永貴、周伯乃、周玉山、孫震、陳芳明等平日熟悉的人士,都已經赫然在列,我也開始在書房翻箱倒櫃的找出了一些舊的圖片和稿件。

我發現在許多張照片中,有兩張是拍攝於端午節前後的照片。一張是拍於1983年4月間,我家弟弟大約2歲年紀,他站在正包粽子阿嬤的左邊,津津有味吃起他用手抓粽料的有趣畫面;另一張是拍於1981年6月間,我家姊姊1歲多年紀,她久逢爸爸地難得被我抱入懷裡得意的含笑畫面。

回溯1980年至1983年的這段時間,我們夫妻有如當年的北漂年代,因住台北溫州街,兩人白天都必須外出工作,只好將姊弟留在台南鄉下,拜託她們的阿公阿嬤照顧這二小孫,也因此留下這兩張特別值得回憶的珍貴照片。當姊弟到了可以上幼兒園年紀,我們就將她們先後帶上來台北,這時她們媽媽也就辭去了工作的專心照顧。

端午佳節,也是詩人節。我翻出一首舊詩〈悄然〉:「我猛然從椅子上站起,/ 時光已是悄然而過;/ 舊的歲月去了,/ 新的夢仍否再來?/ 我的眼神投向遠方,/ 盡是茫然片片─—/ 我搔一搔頭已是白髮落地。/ 時光留不住,/ 愛卻永常駐。」這首詩已收錄拙作《稻浪嘉南平原》(HyRead ebook)。

今天是端午佳節,往昔應是闔家聚會粽子飄香的時節。然而,新冠肺炎的肆虐台灣,過節的氛圍沒有了,連包粽的竹葉香也淡了,但佳節大家互祝平安喜悅不可免,更令我倍感想念起失去的親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