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大腸癌首重預防 定期篩檢很重要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21-06-15 人氣:

大腸癌首重預防 定期篩檢很重要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很多人視大腸鏡為畏途,總是一堆藉口,想盡辦法不要做。一再提醒大家:「接受糞便篩檢」可能會是人生的轉捩點,那麼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呈現陽性時,要不要做大腸鏡呢?這就好比戰亂中選擇要不要搭上直升機逃命。沒錯,搭直升機有可能出意外,但是不搭上去你的風險更大。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5月9日邀請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主講「大腸癌防治.快樂生活」。邱瀚模教授以多年從事消化道疾病治療、教學、研究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大腸鏡因其侵入性的特性固然有其風險,但是以目前的技術,其實是一個相當安全的檢查。一般而言,在台灣每20∼30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中,就有一個是大腸癌,兩個就有一個有腺瘤性息肉,這種情況下不做大腸鏡是甘冒很大的罹癌風險。

大腸鏡除了可以早期發現癌症外(前述每20∼30人有一個大腸癌,當中有一半是原位癌或第一期癌症),檢查中發現的腺瘤性息肉切除後,就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因此大腸鏡不僅可以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更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根據美國的研究,大腸鏡可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約52%,降低發生率約70∼90%,效果非常驚人,不過也可以窺見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一種癌症。

此外,也有人年年做大腸鏡,認為做越多次,效果越好。其實整體來說,大腸鏡預防大腸癌效果最大的就是第一次,佔了80%左右,爾後的追蹤檢查(也就是第二次以後的檢查)再漸漸將效果繼續提升,但是永遠不會達到100%。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一個檢查都不可能永遠不會遺漏病灶(沒有檢查的敏感度是100%的);再者,有些腫瘤生長速度較快,會在短期內轉變為癌症。

雖然如此,可以降低近九成癌症發生率的檢查,在臨床上大概也只有大腸鏡辦得到(當然只能預防大腸癌),所以適當的檢查間隔是必要的(避免間隔太長迸出癌症,也避免檢查太密集,冒不必要的檢查風險)。通常我們會根據大腸鏡發現腫瘤性病灶的嚴重度,來決定下次要何時追蹤。

台灣有一項分析顯示,參加國民健康署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因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而接受大腸鏡後,發生大腸癌的風險與各醫療院所的團隊腺瘤偵測率高低有差。最高與最低兩群的保固效果(大腸癌發生率)居然可以差到近三倍之多。

其實息肉(polyp)這個名稱,泛稱人體體表或體內凸起的病灶。皮膚上也有,胃、膽囊、子宮裡也會有,但是彼此不相干,因性質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因此,只要大腸裡頭發現凸起物,都可以稱為息肉,但並非都跟大腸直腸癌(以下簡稱大腸癌)有關。

臨床上,有可能轉變為癌症的,其實是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所以當你接受完大腸鏡檢後,你一定要問清楚到底有沒有息肉?有的話,是何種息肉?這樣一來,你才能獲知比較完整的資訊。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息肉:一般被認知為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為大腸癌的息肉,不過其實風險真正高的是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指的是有較高風險轉變為癌症的腺瘤,也就是那些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villous component)、高度細胞異型變化(high-grade dysplasia)的腺瘤。

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台灣50歲以上的成人男性,平均三個人有一位有腺瘤,而女性則約五位有一個,但是進行性腺瘤大約二十個人才會有一位。不過這只是平均值,一般而言,隨著年齡愈大有這類息肉的風險就越大。至於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的機率會提高,平均兩個就會有一位有或大或小的腺瘤性息肉。

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在篩檢之前,自己可以先判斷有無異常或疑似症狀,如輕微腹痛、腹脹,有時會經常腹瀉,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再來決定採取何種防治措施。
                 邱瀚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