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115》余英時先生重要著作提要(八):余英時回憶錄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8-19 人氣:

《溫州街瑣記115》余英時先生重要著作提要(八):余英時回憶錄

(全民專欄/陳天授)余英時的重要著作之一:《余英時回憶錄》,2018年11月初版,2019年1月二版十五刷。允晨出版社,231面。

本書分五章。第一章與第二章余英時寫他幼青年時期(1930-1945)住在老家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認識共產主義的過程,和抗日戰爭的背景。

第三章寫余英時1946年至1949年期間的入讀東北中正大學與燕京大學的求學,和曾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前身)的經過。

第四章余英時寫他轉學香港新亞書院,從1950年起跟隨錢穆老師作學問,期間並接觸香港流行的反共刊物,和擔任編輯與發表文章。

第五章寫初訪美國哈佛大學、向楊聯陞先生問學,和1962年通過博士論文審查,以及論及中國人文學者在哈佛的歷史發展。

余英時在〈序—從「訪談錄」到「回憶錄」〉特別談到他接受訪談的經過,和敘述將訪談的重點,如何從他個人的生活和思想,轉換為七、八十年來他個人所經歷的世變。

余英時還提到,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他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其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

余英時希望他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他也相信,一定會有和他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他相信一個時代的回憶之作愈多,後人變愈能掌握它的歷史動向。在這也是他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

余英時在〈序〉中接著又說:「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

讀到余英時〈序〉中的文字,其顯示謙虛又對後進學子的殷殷寄望,真令人對他一生在學術專業上的傑出成就,和他秉持人文主義涵養的為人處事態度更是讓人感到由衷的最高崇敬。因而,在華人世界中他被譽為是繼胡適之後聲望最隆的一位自由主義者。

我回溯自己1978年在台北溫州街定居之後,因為早期受到胡適思想與治學的影響,也就開始養成剪報與閱讀的習慣。如果要以現在我所剪報張數的多寡,和保存的意義來論的話,在我所蒐集的剪報要屬余英時發表在報紙上的論述文章最多,也給我帶來諸多的啟示與反思了。

余英時這本回憶錄自2018年11月出版以來的不到3個月時間,就已經創下二版十五刷的紀錄,當可以比之於1954年4月胡適出版《四十自述》的受歡迎程度了。我在拙作《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自由主義與民主篇》一書亦有所著墨。

《余英時回憶錄》令人比較遺憾的是,其記述的時間和內容只有到1962年他通過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那一階段為止。根據他在序言中與允晨出版社廖志峰發行人的對話,亦曾談及下冊的撰述等等,我們希望未來能見到下冊的出版來嘉惠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