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閱讀胡適筆記36】胡適講說〈一個人生觀〉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03-11 人氣:

【閱讀胡適筆記36】胡適講說〈一個人生觀〉

(全民專欄/陳天授)1959年1月8日《中央日報》登載,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於昨日下午七時三十分,應國立台灣大學華僑同學會之邀請,在國際學舍發表演說,題目是〈一個人生觀〉。在這篇演說中,胡適博士從健全的個人主義的人生觀作起點,談到知識的快樂,更談到社會的宗教問題。他說:人生觀是一個人對於人生的態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人生觀。他所選的題目〈一個人生觀〉,就是要提出幾點,做為大家思考的材料。他說,他在年齡上比大家多活了幾年,他要將它生活和經驗中得到一切資料,供給年輕的同學們作為確立自己人生觀時的參考。

胡適博士說,健全的個人主義的人生觀,是平凡的,也是不令人害怕的。……在中國的思想史上,有一個很健全的個人主義思想,那就是中國大政治家王安石—王荊公。王安石一生刻苦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從不講究,並且一生為國家謀安全,為人類謀福利,看起來似乎不是個人主義,但在他的詩和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觀是「為己,為我」。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作〈楊墨〉,王安石在這篇文章中,非常讚成楊朱。他說「楊朱為己,學者之本;墨翟為人,學者之末」。像王安石這樣一個不為己的人看中了為己的人,為什麼?胡適說,王安石當時另有一句話說:「為己學者之本,為人學者之末,學者治事,必先為己,其為己有餘,則天下是可以為人,不可不為人。」

胡適亦舉戲劇家易卜生在晚年的時候,曾給一位年輕的朋友寫信說:「最期望於你的祇有一句話,希望你能做到真實的、純粹的為我主義,要你有時覺得天下事祇有自己最重要,別人的不足想,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成器。」也就如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人」。

胡適繼又談到知識的快樂說,他在幼年的時候不用說,但自他有知以來,他就認為,人生的快樂,就是知識的快樂,作研究的快樂,找真理的快樂,求證據的快樂。從求知識的慾望與方法中深深地體會到人生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人生,去探求無窮的知識,實在是非常快樂的。胡適又舉孔子「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和英國兩位大詩人勃朗寧的一首〈一個古文法學者的葬禮〉與丁尼生的詩,來說明追求新知識的精神。

胡適最後談到社會的宗教問題,他說他是一個無神論者,他不信靈魂與鬼神,但他卻認為一個人總是有一種制裁的力量的,相信上帝的人,上帝是他的制裁的力量,我們古代講孝,於是孝便成了宗教,成了制裁。他又說,現在在台灣宗教很發達,有人信最高的神,有人信很多的神,尤其現在是處在這動亂的時期中,許多人為了找安慰都走上宗教的道路。他所說的社會的宗教,乃是一種說法,中國古代亦有此種觀念,即人生有三種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胡適說,究竟一個人要立德、立功、立言到何種程度,他認為範圍必須擴大,因為人的行為無論為善為惡都是不朽的,我國的古諺:「留芳百世,遺臭萬年」便是這個意思。

胡適舉釋迦摩尼的死,創造了佛教,希特勒所著這本《我的奮鬥》對社會的影響,製造了二次世界大戰,犧牲了數百萬人生命,這都是不朽的。他並痰和細菌來說明不朽的道理。他最後說,一個人在社會上,他個人的為人,他個人所作的事,他個人所作的事,有微細的也有偉大的,這微細與偉大的事均在某一時間,某一人,某一場合有其善的影響,和惡的影響。

因此我們的行為,一言一動,均應向社會負責,這便是社會的宗教,社會的不朽,善惡好壞,一個人的為人,以及他的人格,行動,思想,文章,說話莫不對社會有影響。我們千萬不能叫我們的行為在社會上發生壞的影響,因為即使我們死了,我們留下的壞的影響仍是永久存在的。「我們要一出言不敢忘社會的影響,一舉步不敢忘社會的影響。」即使我們不能使我們在社會上留一白點,但我們却絕對不能留一汙點,社會即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的制裁者。

1959年,胡適博士對國立台灣大學華僑同學會的演講〈一個人生觀〉。胡適苦口婆心講的這些話,迄今已經63個年頭過去了,或許仍留下給我們現在的許多大學生們勉勵與省思的地方。(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董事.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