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綜合新聞 >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公益演講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記者曾采瑄 時間:2015-12-24 人氣: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公益演講

(台灣TB新聞網/記者曾采瑄)高齡社會是全球都得面臨的考驗,而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也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到民國150年,台灣扶老比將到達81.4%,1.2名青壯年就要負擔一名老人,即使從現在開始大家多生小孩也來不及改善。

此外,人們平均壽命大大延長,但不健康的生命卻比健康的生命來得多。以亞洲的台日韓三國來看,長者平均皆有8至10年的不健康生命,尤以韓國女性情況最糟,約11.3年「生命愈來愈長,健康愈變愈少,死亡愈來愈難」可謂現在長者的寫照。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於11月8日邀請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以「高齡健康‧快樂生活」為題,談及人人都會老,也都能有效健康增齡,以及延緩老化對健康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面對如此高齡社會,健康照護體系成為必須注重與重要的存在。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我國照護體系一直呈現扭曲的發展方向,醫療服務高度專科化與片斷化,每位醫師習慣被訓練成某領域專家,但若病患年長且疾病日漸複雜,專科醫師往往因非專長領域的問題,把患者轉介到其他專科,多了門診次數一定居高不下,藥物處方也增加。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說明:「有時常會有病人喜歡逛醫院的錯誤概念,但其實半數以上的病人只不過是聽從醫師建議轉診。」結果就產生了一連串的就診、檢驗與用藥。

高齡者除了疾病困擾外,身心功能退化、家庭照顧能力日漸不足,這些基本上都不是「看病」可以解決的,如果不能發展出有效策略,大概只會愈看愈病,藥物也愈吃愈多。且應清楚區分「疾病」、「退化」之不同;長輩許多症狀的敘述,可能來自於心理與情緒,若不區分,吃藥、做檢查是不會好的。

由於大眾慣於到大醫院就醫,加上社區醫院定位矛盾,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常常有等不到病人的窘境;以腦中風病患為例,「六個月的黃金復健期」概念深植人心,但實際上病患無法持續接受復健,只能在不同醫院間不停往返,尋求治療的機會,還無法確認治療品質。若是可以在大醫院就醫後,轉往社區醫院進行持續照顧,相信病患定會回復到最大的健康。

如果建立出完整的急性後期照護體系,醫院一床難求的現象可以稍減,急診壅塞的現象可以舒緩,社區醫院的資源可以妥善應用,高齡民眾的健康可以得到維護,家庭照護負擔可以減緩,健保資源可以有效運用,更可以減少未來長期照護的需求,醫護同仁也可以各司其職的工作,縮小血汗工作的一片紅海。

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小檔案:

陳亮恭,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臺北市立陽明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老人醫學科召集人、英國牛津大學臨床老人醫學科訪問學者等職;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臺北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臺灣整合照護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等職;曾榮獲行政院經建會法制再造工作圈金斧獎首獎、中央健保局整合門診推動績優單位、國際老年醫學暨老年醫學會世界高齡研究卓越中心、行政院政府服務品質獎第二類行政規劃機關、生策會SNQ國家品質標章、國民健康署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典範獎等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