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腳痛麻不是退化 害怕疫情拒就醫 小心周邊動脈阻塞恐截肢
【TB新聞網】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 disease, PAOD),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在台盛行率高達 15.6~32%。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五十到六十歲的民眾身上。
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延誤就醫。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的改變,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的病人越來越多,早期篩檢並發現罹病的患者,應盡早給予適當治療,減少病患的痛苦並維持基本水準以上的生活品質,減少其他的併發症產生。
周邊動脈阻塞引起疼痛 常與退化性疾病混淆
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腿部血管會隨著疾病進程慢慢阻塞,前期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隨著疾病病程進展,患者漸漸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會發生缺血、疼痛的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陳沂名醫師表示,大家會誤將間歇性跛行視為年紀大所引致的退化性疾病,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的,若發現時未積極處理,很有可能會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最嚴重恐需要截肢。

腳麻、腿腳冰冷為周邊動脈阻塞的前兆
顏旭霆醫師補充,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依Fontaine分級(Fontaine Classification)分為四等級:第一級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但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第二級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第三級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四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
間歇性跛行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症狀,如果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那就該懷疑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往醫院做更進一步的血管檢查。顏旭霆醫師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是長期生活習慣與慢性病累積造成的血管疾病,若已經出現症狀,自行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的情形,一定要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狀況後,同時調整飲食及作息並搭配藥物或手術治療才能預防狀況加劇。
周邊氣球導管手術侵入性較低 安全快速打通阻塞血管
陳沂名醫師說,早期治療周邊動脈阻塞多以外科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為主,手術傷口較大,也需耗費更長的手術時間。目前治療上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療,術前先進行局部麻醉,經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穿刺進入周邊血管,藉由擴張氣球將阻塞的血管撐開,增加血管內徑血流量,若有必要,則建議可放入支架以維持血流或搭配斑塊旋切術來刮除或旋磨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直徑。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也能選擇使用紫杉醇塗藥的氣球及支架,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再次阻塞的風險。
- 地方新聞-05-16- 新北STEAM跨域整合型人才培育 授證42位夢想推手種
- 政治經濟-05-16- 111年度「Cool English X趨勢科技-英語資安達人活動
- 課程活動-05-16- 「2022黑客松 技職盃全國大賽」總決賽
- 頭版新聞-05-16- 2022客家小炒全國爭霸賽開放報名 總獎金80萬 「料
- 綜合新聞-05-16- 國際家庭日 新住民姊妹用瑜珈找到安定力量
- 產業新聞-05-16- 台東富豪旅遊盃汽車動態秀暨嘉年華會21日登場
- 全民專欄-05-16- 【閱讀胡適筆記48】胡適論新詩
- 兩岸藝文-05-13- 富基漁港化做時尚藝廊 輔大展出海洋時尚美學
- 產業新聞-05-13- 新北搶攻5G國際商機 招募參加日本移動通訊展廠
- 社會新聞-05-13- 新北校園防疫專案辦公室Online! 用專業堅守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