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社會新聞 > 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張祖恩:資源回收目標垃圾零廢棄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記者曾采瑄 時間:2015-07-13 人氣:

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張祖恩:資源回收目標垃圾零廢棄

(台灣TB新聞網)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我國紛紛制定各項廢棄物處理的政策與辦法,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我國100年所產生之廢棄物約高達748.6萬噸,而廢棄物之處理方式也從過去著重於末端的焚化和掩埋,轉變為減少垃圾來源及資源回收的前端處理,致使具廢棄物處理專業之業者的需求也因應提昇,盼透過該行業之協助,整合各類資源,將回收之資源進行有效處理與再利用,讓環境破壞降至最低,使環境得以永續經營下去。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4日邀請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張祖恩主講『資源循環・創新突破』張理事長以其多年推動環境保護政策與教學研究及服務業界的背景來提供經驗分享,聽眾能獲益良多。

廢棄物的問題,可分為「一般生活垃圾」及「事業廢棄物」。前者為人民日常生活所產生、排出,由政府單位負責清運處理,後者又可分為無害的「一般事業廢棄物」,及有害的「有害事業廢棄物」。事業廢棄物依法應由產生的該事業單位負責處理或由其委託合格清除處理業者代為清除處理。在排出來的萬般廢棄物中,有些尚可回收、再資源化、再利用,有些則是有毒害的,需分開收集、妥為處理。

台灣近年環保工作發展有成,被《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垃圾變黃金成就。事實上,這制度花了台灣三十年光景,歷經垃圾大戰、焚化爐抗爭,在紛亂中起跑,政府與民間積極面對問題,才建構出如今深受國際好評的資源回收奇蹟。

我國垃圾處理政策於民國七十三年訂定「都市垃圾處理方案」時,是以掩埋為主;至八十年時改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而八十七年則進一步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透過回收獎勵金及市場機制,提高民眾回收意願、擴大回收層面與績效。

台灣垃圾處理問題,早在民國六十年代就存在。當時垃圾場不在山邊就在河旁,不少採露天掩埋方式,日積月累惡臭撲鼻,蚊蠅滿天,附近居民抱怨連連。之後台灣經濟起飛,家戶垃圾產量日益增多,早期觀念,甚至把垃圾產量做為經濟成長的指標之一,當時因沒焚化爐最終落腳處,就只有掩埋場,終不堪負荷處理日益暴增的垃圾量。

以當時的淡水河為例,從上游到下游就有數十個掩埋場,垃圾隨處飄,颱風暴雨來垃圾沖刷河邊,眼不見為淨。這種垃圾無處去、到處放的垃圾大戰,如今難以想像。垃圾大戰不時在各地上演,促使官方不得不解決垃圾處理問題,訂定垃圾處理政策,並全面興建焚化爐。

環保署自民國八十六年一月起推動由「社區民眾」透過家戶垃圾分類,將各類自家戶產出之小型資源垃圾,結合「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及「回收基金」之力量予以回收再利用。透過此四者合一,建立完整回收網路,確保資源垃圾確實回收再利用或妥善處理,並使參與民眾、清潔隊及回收商獲得合理利潤或獎勵,以確保回收體系之完整循環。

在此架構下,政府要求上游責任業者登記、申報、繳費,備有稽核認證制度,回收費率統一由官方公告。同時運用回收基金補貼下游回收處理業者,並備有稽核認證制度,以確認回收處理量,提高處理品質及再利用比率。立法院也決議把回收基金納入政府預算監督,環保署正式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回收基金的管理及各項回收處理工作的推動。

興建焚化爐再配合四合一資源回收計畫,垃圾經回收減量,很快就燒完了。垃圾隨意露天堆置問題解決了,「沒垃圾燒」卻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有縣市出現以事業廢棄物充當家用廢棄物,衍生戴奧辛燃燒產生空污疑慮,也引發民間抗爭。

之後環保署調整政策,推動垃圾源頭減量(限塑政策、包裝減量、一次用產品減量等作為),並以法規強制垃圾分類。台北市率先全國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現在除台北市、新北市及台中市石岡區有隨袋徵收外,其他縣市則強制分類回收,要求家戶垃圾應分三類: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和廚餘,如果沒分類就會受處罰。就這樣,台灣垃圾處理從早期掩埋為主、焚化為輔,發展到焚化為主、掩埋為輔,到現階段強制分類,期間逐年增加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逐步開啟資源回收的大門。

1998至2012年間,每人每天垃圾清運量從1.143公斤降至0.397公斤(減少65%);全國資源回收量由55萬公噸成長至310萬公噸,其中應回收廢棄物回收處理稽核認證量從28.8萬噸提高到91萬噸;全國資源回收率也由5.8%提升至41.88%。

同一時間,環保署透過回收費率搭配市場機制,專案鼓勵回收處理業者技術研發,讓垃圾經分類回收後的資源,變得更有價、更有效。例如台灣的塑膠回收成效,明顯優於他國。透過「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的七種編號,提升塑膠辨識度及再利用率。馬念和表示,加上台灣民眾守法又勤儉的民族特性,讓塑膠回收從初期分類就能做得越細越確實,後端處理所獲回收金額價值就越高。

上下游牽動,這些再生製品可因塑膠回收粒純度夠高,讓再生產品品質也變得更好,價值更高。像2010年世足賽球員身穿的球衣,就是用從台灣回收的塑膠瓶(寶特瓶)製成,與一般由一次原料製成的球衣一樣,穿起來都具有乾燥涼爽舒適的優點。這樣的再生原料與普通由石油所提煉製成的一次原料相比,可減少八成能源消耗。

如今環保署透過產官學合作,持續協助相關業者提升再生料的創新研發技術,企圖讓再生料用途更廣,創造更多具經濟價值產品。除再生塑膠製衣外,還有回收廢輪胎製成橡膠瀝青應用於鋪路,電子電器提煉有價金屬等。

垃圾的處理方式不外兩個途徑:一是掩埋,一是垃圾再循環或焚化。垃圾掩埋場需要相當大的面積,而土地的取得是目前政府最棘手的問題。未來的挑戰是減少垃圾的產量及加強垃圾分類以利處理。政府提倡以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再使用及再生利用等方式,將資源有效循環利用,並於96年核定「一般廢棄物資源循環推動計畫」,大力推動「垃圾零廢棄」等工作,同時鼓勵民間參與再生產業、設置資源化設施等,並配合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以期達成垃圾零廢棄之目標。

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張祖恩小檔案:

台灣資源再生協會張祖恩理事長為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學學士、碩士、日本東北大學土木工學博士;曾任台灣省工礦檢查委員會薦任檢查員、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環境保護署綜合計畫處副處長、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兼主任、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執行秘書、財團法人成功大學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副院長、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理事長、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署長、國立成功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永續環境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現任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兼任成功大學永續環境實驗所所長、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等職;曾榮獲日本土木學會論文賞、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中國工程師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教學特優教師、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最佳論文獎、行政院傑出研究獎、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一等環保專業獎章、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研究優良教師、經濟部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團體獎)、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環境工程獎章(學術研究類)、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環境保護類)、國立成功大學產學合作成果特優教師、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國立彰化高級中學第一屆傑出校友、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會士、第20屆東元獎(機械/能源/環境領域類)等榮譽;專長於固體廢棄物處理、資源循環、環境工程等領域。

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張祖恩:資源回收目標垃圾零廢棄

▲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張祖恩:資源回收目標垃圾零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