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嬰兒荒 不生為哪樁
拒當無「產」階級 好孕掌握「三要一早」
(台灣TB新聞網/記者陳明宗)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八日指出,台灣雖然沒有受到嚴重疫情影響,但人口問題也不容樂觀,預估今年新生寶寶人數恐跌破16萬大關,為此,搶救「好孕」雙管齊下:補助靠政府、健康找醫師,催生已成為當務之急。
新冠病毒持續肆虐全球已兩年,原本預期民眾「宅在家」可能有助提升出生率,不過,包括台灣、日本、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迎來的卻是「疫後嬰兒荒」。
長期關注國人生育議題的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委託《網路溫度計》針對疫情期間網路生育相關議題的討論進行大數據分析,找出網民們十大不想生的原因,包括「買不起房、給不起孩子一個家」是網友不想「做」人首要原因。其他依序是:低薪、社會、職場對孕婦不友善、沒時間照顧小孩、健康狀況考量(不孕)、生育津貼補助太少、不喜歡小孩、享受兩人世界、更重視自己的工作,以及找不到安心的保母、幼兒園等。顯示,想要針對台灣網路世代「催生」,改善房價以及職場勞動條件仍是當務之急。
另外,也顯示最近一年來,「健康狀態考量(不孕)」討論聲量迅速升溫,顯示晚婚趨勢下,年輕的網路世代也憂心「生不出來」。
台灣雖然沒有受到嚴重疫情影響,但人口問題也不容樂觀,不僅去年新生兒人數僅16萬5,249人,創下史上新低,甚至首度出現死亡人數多過出生數、「生不如死」的警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元月出生人數已低於萬人,統計迄10月,出生人數累計125,636人,比去年同期降低5%,預估今年的新生寶寶人數恐跌破16萬大關。
理事長張帆表示,台灣傳統社會價值是「先婚後有」,造成青年男女結婚後生育黃金年齡相對有限;若不想讓健康狀態影響後續生育計畫,不妨參考「30要知道、35要諮詢、40要支援」原則,依據女性年齡,進行不同的生育規劃。
為提高國人生育率,國民健康署自今年七月一日起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方案,理事長張帆強調,過往35歲以上族群是不孕症治療大宗,但自政府擴大適用對象後,門診觀察不僅求助不孕醫療的來診量提升,35歲以下年輕族群詢問度也明顯增加。
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指出,只要是一般夫妻,一方為我國國籍,而且妻子未滿45歲,並具不孕症診斷證明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民眾,都可以申請。目前全台逾90家衛福部國健署特約人工生殖機構都可以提供醫療服務,同時一併協助補助資格的線上申請。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右二)、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右一)
- 頭版新聞-04-18- 劉和然副市長接待法國勒瓦盧瓦市長來訪 攜手推
- 產業新聞-04-18- 新北永續 AR 互動 綠博優惠登場
- 產業新聞-04-18- 新北推群募計畫 邀業者共逐國際舞台
- 社會新聞-04-18- 檢警「斬金行動」起訴80人 女主嫌歐俞彤求刑
- 兩岸藝文-04-18- 《夏日最後的秘密》電影校園宣傳,守夜人首度
- 綜合新聞-04-18- 台北育達高中延續仁愛精神,盛大舉辦愛心園遊
- 兩岸藝文-04-18- 泰北國際雙語學校舉辦企業家講堂 楊奕蘭董事長
- 地方新聞-04-18- 科博館奇幻探索:科學體驗與生態學習交織的求
- 綜合新聞-04-18- 「Steam跨領域點子科學大賽—Crossing Corlorful」
- 頭版新聞-04-18- 114年度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機制暨實務運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