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頭版新聞 > 糖尿病數位醫療科技大躍進 不能只看糖化血色素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明宗 時間:2023-01-13 人氣:

糖尿病數位醫療科技大躍進 不能只看糖化血色素

糖友擺脫天天扎手指 手機一掃即知

(台灣TB新聞網/記者陳明宗)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等三大學會基金會十二日齊聲呼籲,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全球糖尿病管理趨勢,藉由目標範圍內時間(TIR)管理模式介入作為糖尿病管理工具,14天內每天持續了解葡萄糖變化全貌,進而降低併發症風險。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且有年輕化趨勢,罹患人數已突破220萬人,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位糖友,若控糖成效不佳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大幅增加家庭及社會負擔。日常血糖監測為糖尿病管理的關鍵,然而傳統血糖機需一日多次頻繁扎針,糖友備感壓力之餘,也降低量測血糖之意願,進一步影響控糖成果。所幸糖尿病數位醫療科技發展大躍進,現今已有14天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科技,採感應方式免除糖友每日採血之苦;透過手機app,即可完整掌握葡萄糖變化曲線與數值。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台灣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是糖友,且有年輕化趨勢,第二型糖尿病平均發病年齡已降至60歲以下,糖尿病控糖不佳,易導致血管病變與器官失能等嚴重併發症,造成家庭及社會莫大負擔。

據國健署今年六月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已長年位居前五大,而糖尿病死亡人數竟然較前一年增加11%!顯示糖尿病對國人的健康威脅日漸提升,如何提升糖友血糖控制成效,降低疾病惡化與併發症風險,是國人不可忽略的議題。

理事長黃建寧指出,糖尿病需由藥物、飲食、運動三管齊下,而「葡萄糖監測」即是關鍵;糖友可以依照自己狀況做下最合適的生活決定,醫護人員也得以輔助制定治療策略。過往糖尿病監測主要在空腹、飯後及睡前等時間點,以傳統血糖機搭配針扎手指採血。

理事長黃建寧說,血糖監測頻繁扎針的疼痛與不便經常是糖友最大障礙,一旦自我監測的積極度下降,容易使糖尿病管理成效不彰,造成併發症風險提高。

另一方面,傳統單次採血監測,難以全面掌握血糖的極端值或變化曲線;即使每天採血4次,仍可能沒有發現高血糖和低血糖事件,提升認知功能受損的風險。

因此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衛教學會及關懷基金會等三大基金會,提出呼籲,隨著糖尿病數位醫療科技發展,現今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科技可透過傳感器,進行連續14天監測葡萄糖,並透過手機app自動記錄其變化曲線及波動圖譜,幫助糖尿病患者全面掌握葡萄糖數值;該數據也能上傳雲端,供病患本人及照護團隊隨時查閱,實為糖尿病監測科技重要里程碑。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說,糖化血色素(HA1C)僅代表糖友2至3個月內的葡萄糖變化的「平均值」,尚無法完整呈現患者每天、及長時間連續葡萄糖變化全貌。控糖有沒有做好,單看A1c還不夠,患者也來不及即時做生活的調整,恐錯過可以達標的黃金期,這也是TIR未來必是國際趨勢的原因。

理事長王治元表示,TIR指標國外行之有年,國內目前已經起步追上,善用14天連續葡萄糖監測科技,每天持續了解葡萄糖變化全貌,精準做好糖尿病管理,預防併發症風險。

三大糖尿病學會基金會呼籲,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全球糖尿病管理趨勢,降低併發症風險
標籤:頭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