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綜合新聞 > 慢性腎病已成為台灣新國病 影響12%人口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明宗 時間:2025-03-17 人氣:

慢性腎病已成為台灣新國病 影響12%人口

(台灣TB新聞網/記者陳明宗)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6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慢性腎病中醫加強照護」記者會;中醫師指出,慢性腎病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影響約12%的人口,洗腎患者突破9萬人,且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的增加有關。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根據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名列第10位,顯示慢性腎病已成重大健康議題。為了延緩腎病惡化,健保署於2020年推行「中醫慢性腎臓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藉由中醫介入,減緩病程進展、延緩洗腎時程,提升病人生活品質,並建立中西醫結合的醫療照護模式。數據分析顯示,此計畫能顯著改善腎絲球過濾率(eGFR)等臨床指指標,有助於提升慢性腎病患者的預後與健康狀況。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教授陳星諭說,台灣慢性腎病患者眾多,已成為國內重要公共衛生議題。中醫慢性腎病計畫併行西醫慢性腎病照護網之框架,針對慢性腎病第二至五期患者,採用科學中藥、針灸、推拿、衛教介入,早期改善腎功能與提升生活品質。

資料顯示,中醫藥治療可顯著降低末期腎病進程、延緩透析與降低死亡率,其效用在腎絲球腎炎及糖尿病腎病均獲肯定。在長庚臨床研究資料庫與健保資料庫研究中,依據中醫藥物資料平台提供之實證數據,展現中西合作新藥效。中西攜手整合臨床與傳統智慧,共創台灣護腎藍圖,實現老藥新用、健康新境界。此計畫展現創新治療理念,為患者造健康新境界,中西精粹融合,共創護腎未來。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教授部主任張晉賢指出,慢性腎病是腎功能逐漸衰退的疾病,常見症狀包括蛋白尿、水腫、疲倦、高血壓等。西醫治療以降蛋白尿、控制血壓為主,但長期藥物使用可能帶來副作用。中醫治療原則:健脾益腎、利濕化濁,輔助調節免疫功能,減少類固醇依賴,以及延緩腎功能功能惡化。 而治療方法:
1.中藥─補脾益腎、養陰清熱,改善蛋白尿與水腫。
2.針灸─常用腎俞、三陰交、足三里等穴,改善疲倦、腰瘦、水腫、高血壓症狀。
3.穴位按摩─刺激陰陵泉、太谿、腎俞,強化腎氣運行。
4.八段錦─雙手攀足固腎腰,以增強腎氣,改善腰痠與水腫。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戴承杰說,依照台灣腎臟醫學會之統計報告,每年台灣有將近9萬的洗腎人口。洗病人本身、家庭及健保經費都是相當大的壓力。如何翻轉原本不可逆的慢性腎病,將是病人及醫師最大的期待及課題。

我們將由現代醫學慢性腎病的分期開始,了解第一到第五分期的嚴重度,逐步探究中醫對慢性腎病的分型辨證及處方,有助於臨床上辨的思維過程,搭配專家的經驗作為指引。

另外,針灸在慢性腎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角色,國際期刊多篇論文關述針灸的效果及運用,除了傳統的中藥及針灸外,低能量雷射在慢性腎病的臨床治療及治療機轉的研究上也逐漸展現其角色,將幾位臨床上用中醫藥合併靜脈穴道雷射治療有效之成果分享。

中華中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宏表示,當腎臟代謝出現問題,未能有效清除血液中雜質時,稱之為腎衰竭,嚴重者可致命。造成腎衰竭的主因:急性腎損傷和慢性腎臟病。急性腎損傷在一般的狀況下適當的治療可痊癒,但是慢性腎臟病通常為不可逆損傷。所以預防慢性臂臟病是避免未來洗腎的重中之重。

目前實證醫學已經證實使用中藥可以減少慢性腎臟病患者發展成末期腎臟病,也可以減少死亡率。而且不論患者的年紀、性別、糖尿病、高血壓的不同,使用中藥都可以減少未來發生末期腎臟病的機會。

預防慢性腎臟病可由:
1.調整生活作息,不抽菸、不酗酒、不熬夜。
2.每周規律運動至少3次。
3.控制飲食,不要吃太鹹,攝取均衡良好的營養。
4.中西醫藥物整合治療及定期追蹤,不任意服用藥物,共同著手以維護良好的腎臟功能。

圖 /洗腎患者突破9萬人,與三高患者的增加有關
標籤:綜合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