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產業新聞 > 大型企業有責任積極縮短產學落差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記者劉志成 時間:2015-05-07 人氣:

大型企業有責任積極縮短產學落差

(台灣TB新聞網)近來鼓勵青年創業成為顯學,大學紛紛成立育成中心,積極輔導學生創業,然而缺乏職場經驗的青年學子,畢業後即走向創業,以台灣創業環境而言,其難度確實很大。或許,大學先努力縮短校園與產業間的學用落差,讓想創業者先培養具產業競爭的創新能力,可能更為重要。

最近大陸的馬雲,宣布出資百億在台成立創業基金,引起社會討論,而在此之前,國發會推動創業拔萃方案,引入國際創投,法制單位進行法規調適,中央機關與縣市政府也加碼成立創業園區,大學更發展育成中心,對職場年輕人及校園學子確實有激勵作用。

同時,青年創業家也很爭氣,在國際創業競賽紛紛得獎,也有不少團隊獲得國際創投投資,台灣最近創業風氣確有提升,值得期待。

除了廣設園區、成立創投基金、學校廣開創業課程,青年創業家更希望得到的協助,也許須要政府主其事者深入了解;最近一次網路暨電子商務創業座談會,幾位經過歷練的青年創業家提到,在台灣創業最欠缺的是能掌握產業趨勢的國際視野,與早該學習到的創業失敗經驗。

這些青年創業家的心聲,點出台灣創業環境依然單薄,缺乏新時代典範,欠缺同儕間的競合與學習,但也讓大家注意到一些狀況不錯的青年創業家,如阿碼科技、郭家兄弟等,剛好都具備史丹佛大學背景,在這方面的困擾較少。

史丹佛大學位處矽谷中心,學校教授很多都是企業顧問或具備創業經驗,學生畢業前多累積豐富大企業實習經驗,學校研究計畫也多有矽谷尖端企業贊助,研究成果也能與企業走向結合,矽谷的創投與天使投資人,也毫不吝嗇給予資金挹注。

史丹佛大學提供給學生的視野是無價的,而學生也從實習、研究,加上老師與學長的創業經驗中,累積失敗經驗,從此也可看出,史丹佛大學畢業生創業亦不保證一定成功。

當然了,大家並不能奢望,台灣的大學能像史丹佛大學一樣,提供國際級的創新創業環境,但過去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新竹科學園區就有很好的結合,很多畢業生在竹科創業成功,進一步回饋母校,也尋求教授技術合作,讓學弟妹提早接觸產業,也穩定企業人才來源。

台灣的大學校園,非常需要重新建立起良性產學合作關係,而企業需要技術與人才,不能單方向要求學校提供,企業也須要投資學校、協助人才培育。

主計總處二月公布的《人力資源調查》,台灣十五至廿四歲年齡層的青年失業率,仍高達百分之十一‧七五,但同時間台灣企業卻也深受缺乏人才之苦;萬寶華所做的「二○一四人才短缺調查」,台灣百分之四十五的雇主,都面臨徵才困難,整個缺工狀況高於全球平均, 這反應出台灣社會嚴重學用落差,剛畢業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企業卻找不到人才。

大型企業受惠於學校訓練的人才,應該有責任積極縮短產學落差,以谷歌在台灣經驗為例,幾年來谷歌與大學合作不少數位人才培育計畫,感受企業迫切需要網路行銷人才,但學校師生卻缺乏相關環境與經驗,為此最近谷歌進一步推動「數位火星計畫」,預計培訓二千位優秀青年,希望為準畢業生培養產業所需的實戰能力,該計畫獲得六千家企業的熱烈支持,已經提供逾一七○個薪資不錯的職缺,給參與培訓的學生進行媒合。

大學校園正面臨少子化與學生深造意願低落等種種挑戰,而學界人才濟濟需要企業支持,學界也應該調整研究主題,積極與產業界連結,而政府相關部門更需要創造產學人才交流的誘因,鼓勵大學教授借調到產業,或是招聘產業專家進入校園,對校園創新得以落實,並提升產業競爭力,會是一大關鍵,而大學育成中心應該運用在縮短學用落差,讓學生先能創新、再談創業。

大型企業有責任積極縮短產學落差

▲大型企業有責任積極縮短產學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