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與水試所推動台灣100物種基因解碼 發現「寶島文蛤」新物種
(台灣TB新聞網/記者陳念祖)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於7月17日宣佈啟動「台灣海洋基因體解碼計畫」,以「海洋10年台灣100」為口號,希望在2030年前完成100種台灣海洋生物基因體圖譜,研究團隊已透過基因解碼,發現台灣沿海尚未記錄的新物種,暫名「寶島文蛤」,未來將正式命名並發表。
「台灣海洋基因體解碼計畫」,呼應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2021–2030)倡議及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4項「保育與永續利用海洋資源」,聚焦四大核心工作,包括鎖定代表性海洋生物深入研究,有助於守護海洋資源,也能幫助漁業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育。
計畫建立先進的基因定序平台,並推動基因資訊分析技術,來促進國內外跨領域合作,並培育基因資料分析與整合的人才。
首階段預計在3年內完成30種代表性物種的全基因體定序,具文化意涵的飛魚、經濟價值高的康氏馬加鰆(土魠)、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微藻、應用潛力大的海洋酵母,以及具生態指標意義的環境細菌等,系統性建構台灣海洋基因體基礎資料,為未來的研究、產業應用與政府決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寶島文蛤的新發現,為海大台灣海洋基因體中心研究團隊運用先進的第三代定序平台與Hi-C技術,完成文蛤屬(Meretrix spp.)貝類全基因體定序獲得的意外驚喜。
基因分析顯示,新發現的寶島文蛤表現出更多免疫功能相關基因,顯示其具備較高的抗病潛力,未來可望成為水產養殖的新品種。透過基因資訊輔助,也有機會培育出高抗病潛力、快速成長與高環境適應力的新品系,為氣候變遷下的水產養殖提供永續解方。
海大許校長泰文表示,感謝農業部及水產試驗所長年支援,促成本計畫順利整合政府與學界的研究資源,共同推動台灣成為亞洲領先的海洋基因體研究重鎮。
農業部水試所張錦宜所長也指出,本計畫有助於強化我國海洋科技自主能力,並呼應「海洋國家」政策,為海洋永續治理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台灣海洋基因體中心」於2023年設立,由海大蔣國平特聘教授推動、中央研究院湯森林研究員擔任執行長。該中心在國科會中程綱要計畫支持下,整合國內海洋與生技資源,建構全台最完整的海洋基因體資料平台與定序技術基地,並積極推動基因體應用於物種保育、生技研發、水產育種等領域,深化產學研合作,期望提升台灣在藍色經濟中的產業競爭力。



- 地方新聞-08-15- MBTI與在地食材激情碰撞 新北創意食譜書驚豔亮相
- 地方新聞-08-15- 跨域合作樹希望 新北宜蘭童玩節贈苗 千人共築地
- 地方新聞-08-15- 新北青創中和藝文基地啟用 藝術與生活完美融
- 地方新聞-08-15- 《匯客之所》20週年色彩盛宴 新北客家園區用三
- 地方新聞-08-15- 國際青年齊聚共商氣候行動 9月11日新北開講
- 地方新聞-08-15- 金山夏夜持續發燒 北海潮與火最後兩場火舞秀
- 地方新聞-08-15- 金山甘藷王競賽結果出爐 甜度重量造型冠軍各
- 地方新聞-08-15- AI節電媒合會登場 新北串聯產業與市民推智慧低
- 綜合新聞-08-15- 用心煮出營養愛!「第二屆午星獎」學校午餐菜
- 綜合新聞-08-15- 韌性防災校園,防災Power Up 《守護台灣探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