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泥怪」瓦磘溝大翻身 烏魚現蹤見證生態回歸
(台灣TB新聞網/記者孫曜樟)曾被形容為「醜泥怪」的瓦磘溝,如今出現令人驚喜的轉變。調查人員近期在瓦磘溝礫間段觀察到大量烏魚現蹤,並確認至少已棲息於河道長達一年以上。這項發現不僅意味著水質獲得顯著改善,也象徵過去污濁不堪的都市水溝,透過長期治理與復甦計畫,竟能蛻變成生態豐富的綠色廊道。
據台北市野鳥學會調查,烏魚屬廣鹽性魚類,偏好高溶氧、低污染水域,能在海水與淡水之間自由活動。牠們選擇在瓦磘溝長期棲息,顯示水體已具備生存條件。這樣的生態重現,不僅代表環境已能支持底層食物鏈運作,更凸顯整體生態系統正邁向健康發展。
新北市水利局長宋德仁指出,過去的瓦磘溝因生活與工廠廢污水長年排放,加上水流不順與淤泥堆積,惡臭瀰漫甚至遭戲稱「醜泥怪」。為扭轉頹勢,市府自民國110年起啟動「瓦磘溝渠底改善計畫」,透過多重措施系統性治理。包括推動污水接管、增設抽水機,於中游設置礫間處理設施每日淨化三千噸污水,上游引進新店溪清水每日約二萬五千噸以稀釋污染,並設置子母溝提升流速,避免污水滯留與底泥再度淤積。此外,採取水泥混合底泥方式大幅減少惡臭來源。這些措施讓瓦磘溝的水質逐漸改善,岸邊綠化與底泥清除行動更為生物提供了多樣棲息環境。
環境整治的成效除了專業調查數據支持,也在居民日常觀感中顯現。周邊居民表示,以往從中和橋上望去,只見惡臭難耐的黑水溝,如今已變身為景致清新的河廊,不僅可見魚群悠游,更吸引鳥類與蜻蜓翩翩起舞。大家能自然親近河岸,生活品質隨之提升。
瓦磘溝的重生歷程清楚展現長期治理的重要性。曾是都市治理難題的臭水溝,如今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示範案例,正應驗「城市改變,從溪邊微笑開始」的理念。瓦磘溝不再是「醜泥怪」,反而成了市民的驕傲與珍貴的城市自然廊道。

- 地方新聞-08-18- 「醜泥怪」瓦磘溝大翻身 烏魚現蹤見證生態回
- 政治經濟-08-16- 推動都更危老重建貸款排除在不動產貸款計算範
- 地方新聞-08-15- MBTI與在地食材激情碰撞 新北創意食譜書驚豔亮相
- 地方新聞-08-15- 跨域合作樹希望 新北宜蘭童玩節贈苗 千人共築地
- 地方新聞-08-15- 新北青創中和藝文基地啟用 藝術與生活完美融
- 地方新聞-08-15- 《匯客之所》20週年色彩盛宴 新北客家園區用三
- 地方新聞-08-15- 國際青年齊聚共商氣候行動 9月11日新北開講
- 地方新聞-08-15- 金山夏夜持續發燒 北海潮與火最後兩場火舞秀
- 地方新聞-08-15- 金山甘藷王競賽結果出爐 甜度重量造型冠軍各
- 地方新聞-08-15- AI節電媒合會登場 新北串聯產業與市民推智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