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18〕荷西統治台灣時期政經發展(九)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8-15 人氣: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18〕荷西統治台灣時期政經發展(九)

(全民專欄/陳天授)承上論,荷蘭商業資本主義以推出皇家貨幣和掌控稅賦的方式,讓從事擴張行動的東印度公司,可以取得流通的財富。而承包稅收與發行公債的財稅政策,正可以提供作為私人債劵、合股公司組織,與其他各種新金融措施實施的奠定下良好基礎。

檢視當時由大明國來福爾摩沙的人口數,其多於從福爾摩沙至大陸的人口數,而且從大明國來到福爾摩沙的乘客中,特別注明了女性乘客人數,表示船客渡海來福爾摩沙的目的,不只是單純的經商行為,許多船客渡海福爾摩沙是具有「開拓精神」(pioneer spirits)的移民,福爾摩沙相對於大明國人民而言,是可以發展的邊疆(the frontier)。

邊疆福爾摩沙的存在,讓大陸閩、粵地區的人民與社會有個賦予新意義,重新來過以及尋求新機會的空間。邊疆存在的重要性有如外太空之於人類,及外國市場之於跨國企業,是可以滿足人類擴大視野本能的需要,與企業獲利存活的重要命脈之所在。

解讀邊疆是「文明與野蠻」接觸邊境之意,對照美國政經發展歷史之於廣大西部的存在,形塑了美國獨特的歷史風貌,美國發展的歷史儼然就是一部西部開拓史。亦充分解讀地理空間(space)的說明,邊疆對人類生活與命運的持續影響。

所以,如果要美國人自己問自己是誰?其答案可能就是美國人最早是由英國人變成美國人,然後再由早期殖民和後來移民的後代所組成的多民族。這與臺灣人最早是由閩粵地區漢族與南島語族的組合成臺灣人,然後再由早期殖民和後來移民後代,其所組成多民族的發展背景極為雷同。

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福爾摩沙尚處初級農業的農產品輸出,其增加關稅收入及貿易利潤,這完全是世界體系理論核心國家(core state),追求「權力」(power)與「福利」(welfare)的商業資本主義政經發展模式,其對農業與土地的開拓,相對於福爾摩沙的漢人和原住民,都只是扮演東印度公司的生產工具角色而已。

東印度公司在福爾摩沙建立起綿密的貿易網絡,不但是要追求產業利益獨占的目標,同時也追求區域與政治的強權。尤其當東印度公司透過對大明國絲綢、瓷器等商品,和南洋群島香料資源爭奪而形成的市場活動,給予亞洲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威脅,相對地也促成東方文化的傳入西方世界。

對照北美的殖民地受英國憲法保護並統治,而東印度的市場則由公司政府壓榨與宰制。也許,世界政經體系上再也沒有比這兩個地區所遭遇的不同情況,更能清楚說明英國憲法與企業公司性質上的不同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名為獎勵大明國的移民開拓福爾摩沙,但在實際政經作為上則視移民為農奴般的處境。

檢視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福爾摩沙歷年收入的財賦,收入金額總共3,847,576 弗羅林(florijn)。荷蘭在亞洲地區的市場,包括福爾摩沙,尤其是在佔領該地區的初期,則必須先花費巨額軍事費用和行政開支,以及為大員的築城及海道疏浚等基礎建設提供經費,因而也經常在財政上出現赤字。

加上,東印度公司在治理福爾摩沙的時間久了,公司人員也必然逐漸捲入或取代當地利益的政經事務,因而難免也衍生許多非事務性的費用支出,這有如無底洞一般的無法預計數目或時間,但卻往往被隱藏在其他費用之中,儘管從帳面上不容易看得出來,但介入地方政經利益的紛爭,迫使東印度公司必須針對其所實施的政經措施,採取嚴密的管控作為。

東印度公司在統治福爾摩沙初期,儘管財政收支出現如此的困窘,但是福爾摩沙自1647(明永曆元、清順治4)年以後,直至荷蘭1662(清康熙元、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永曆16)年的離開福爾摩沙為止,所有的投資與貿易都從獨佔市場上汲取巨額利益。

這也相對地凸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福爾摩沙並沒有實際投入重大的建設工程,以及因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抗爭事件,而不必要支出龐大的軍事經費。然而,東印度公司仍然採取,透過以不斷重新定義可以免稅優惠運回荷蘭的貨品,在質與量上設法來提高公司保有價值最高的貨品。

另外,東印度公司對於走私、夾帶的犯行,除了偶有採取必要的沒收與懲罰外,並未實施具體有效的禁止辦法,導致東印度公司的從高層船長到底層小工,都極力想盡辦法從事這些非法的營利行動,致使東印度公司不得不採取針對職員的「假設性」利得而徵稅,但這些措施往往反而促使這些犯行的更加惡化。最後結果,難怪當東印度公司垮臺後,公司VOC商標被標誌成為是「因腐敗而消滅」(Vergean Onder Corruptie, VOC)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