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藝集講堂 客家文史學者劉還月 與您談千年客家今安在 !
(台灣TB新聞網/記者茱茱)這些年來,台灣的漢人文化中,最受到囑目的似乎就是客家文化,除了官方到處掛起的Hakka招牌外,更多的是被平白冠上客家的名稱,像是:客家桐花、客家花布、客家仙草…等,加上全台各地輪流舉辦的客家活動,彷彿「客家」真的是台灣最主要的族群,客家文化似乎就成了海島上的主流文化?
在所謂的「客家庄」中,聚落早就失去了客家的空間思維,建築更大多丟失了客家元素,甚至連歲時祭禮都少了族群的特色,更不要說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了,還真的有客家嗎? 曾經以文史工作者自居的劉還月,回鄕十六年後,早已成為一個務本的農人,深深體會,沒有產業,何來「客家」?沒有產業,又何來文化?是否有更多的資訊提供機會和管道,給有興趣的朋友真正認識客家人,暸解客家人的文化與生活?
在台灣,人數說多不夠多,說少又不是真正太少的客家人,自明鄭以降便成為統冶者拉攏、利用的對象,長久以來,使得這群以「硬頸」自許的族人,自以為善用了政治的資源,事實上卻是最容易被政客利用的一群人,如此反而讓統冶者輕易畫一塊政治大餅,便輕鬆地塞住了大多數人的嘴巴,於是,政府透過大撒錢,年年舉辦熱鬧有餘、空洞無物的桐花節,長達三十幾年下來,借問這樣就可以把非客家的元素,扭曲為客家文化嗎?這樣年年耗費鉅資投入在桐花之中,有扶持起一項產業嗎?讓人不忍致疑!
在台灣,客家甚至成為某些「消費」的代名詞,許多人尋客家,往往只是因為好奇,於是逛逛客家老街,買買「客家花布」,更多的消費者,甚至只為了「美食」,並以為這些就是客家文化?劉還月認為,其實,台灣客家的空洞化,早在幾十年前便開始了,在所謂的「客家庄」中,聚落早就失去了客家的空間思維,建築更大多丟失了客家元素,甚至連歲時祭禮都少了族群的特色,更不要說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了,還真的有客家嗎?漢人族群裡客家人的獨特性最為顯著,什麼是客家人?它是如何形成?它的信仰以及體現在衣食住行又有哪些特質呢?
以客家文化及原住民研究聞名的劉還月老師,十多年來回到北埔的家鄉,歸隱務農為樂,重新貼近土地,審視人跟自然的關係,並成為客家酸柑茶達人,讓他對客家文化有更深的情感與體悟。這一次應 新匯流基金會-藝集講堂 的邀約北上開課,他將從文史及產業的角度來談「客家」。這是一趟從理想到自我實踐的過程,也是文史衰頹下的金石之聲。歡迎對客家文化有興趣者報名2023 藝集講堂https://reurl.cc/Q4Y9Dp
(圖 / 新匯流基金會-藝集講堂-千年客家金安在-劉還月老師主講)
- 地方新聞-07-11- 坪林香韻紅茶評鑑揭曉 傳承百年茶農翁永田奪特
- 地方新聞-07-11- 科技+人力雙管齊下 新北市打造無死角水域安全防
- 地方新聞-07-11- 貢寮漁民節表揚14位模範 海女與環保先鋒齊展海
- 綜合新聞-07-11- 新北BBnA全英語國際論壇登場 17校400名學生齊聚展
- 地方新聞-07-11- 暑期網購詐騙激增青年受害攀升 新北警揭三特
- 地方新聞-07-11- 泰山大窠坑溪二期整治完工 1.3公里綠廊現82種生
- 綜合新聞-07-11- 共伴美好 AI樂學─教育部學伴計畫聯合成果展
- 綜合新聞-07-11- 北投國中女子壘球隊學生疑似食安事件說明
- 綜合新聞-07-11- 賴清德總統為萊茵魯爾世大運代表團授旗 勉勵選
- 綜合新聞-07-11- 教育部辦理國際生專責輔導就業人員培訓 增進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