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推動「智能漁港」 五區漁港環測設備今年完成
(台灣TB新聞網/記者孫曜樟)新北市政府推動「智能漁港政策」,從「智慧管理」、「節約能源」及「友善觀光」三大面向出發,現已完成智能漁港第一期建置,為增加漁港管理效率,將於原有的漁港設施基礎上,規劃今年完成五區漁港環境感測設備,以便即時掌握漁港的氣象資訊,提升漁民作業安全及供遊客觀光參考使用。
新北市漁業處表示,新北市有145公里綿長的海岸線,共計有28處漁港,幅員廣闊且漁港眾多,為提升漁港管理效率,同時賦予漁港觀光多元特色,市府長期建構智能漁港,從「智慧管理」、「節約能源」及「友善觀光」作為核心出發,包含完成漁港岸水岸電補給系統及漁港監控攝影機,提升漁民補給作業安全性及落實使用者付費。更擇定深澳漁港作為智能漁港的示範港;設置智慧路燈發報系統、船流系統、微氣候感測設備、深澳漁港觀光網站、智能觀光面板等重點項目。
另為更精進漁港管理效能,在原有的漁港設施基礎下建立智能管理中心,進一步整合跨單位管理資源與擴展至淡水第二、富基、野柳及澳底設置智能環境感測設備等智能設施,導入智能設備及通訊技術,掌握漁港即時現況、減少人力成本、降低災害發生、提升作業效率與環境品質。
今年度也規劃於淡水第二、富基、野柳及澳底漁港設置智能環境感測設備並結合網路通訊技術,有別於中央氣象局提供大面積行政區的氣象資料,漁港端的智能環境感測設備可提供漁港現場更為精確的微氣象資訊,將收集的微氣候資訊回傳至智能管理中心,藉由智能管理中心收集累積漁港相關資訊並建立資料庫,未來針對可利用的數據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環境感測設備所得的漁港微氣象資訊提供漁民作業參考及觀光遊客了解漁港現地氣象資向,也可作為漁港周遭海流、海象及海漂垃圾飄入漁港之發生的判定參考,可多面向運用漁港數據,未來可運用於防災預判與漁港管理決策,以智能科技提升管理效率。
新北市漁業處指出,市府推動「智能漁港」計畫,在設施及環境條件共同營造下,本市漁港已逐漸蛻變,導入現代智能設備,有效降低管理漁港的人力支出,讓漁港管理更有效率地進行,逐步實現智能漁港願景。
- 地方新聞-10-20- 2025台北客家義民嘉年華 客家風格快閃活動 10/1
- 地方新聞-10-20- 世界統計日新北農業數據透明化 發布年報助農
- 地方新聞-10-20- 企業捐贈250萬消防設備 強化新北救災能量
- 地方新聞-10-20- 捷運三鶯線進度達95% 侯友宜視察拚年底完工
- 地方新聞-10-20- 新北消防局6名教官赴東京研修 強化救災技術國際
- 地方新聞-10-20- 新北攜手緯穎永續基金會 產官學研跨域合作復育
- 綜合新聞-10-20- 全國唯一高中創業挑戰賽決賽登場 虛擬募資實
- 綜合新聞-10-20- 2025台灣科普環島列車10周年 新北引領AI科普教育
- 綜合新聞-10-20- 國教署持續推動菸檳防制教育 強化電子煙與「喪
- 綜合新聞-10-20- 職業安全增能強化 守護校園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