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招募190所國民中小學參與雙語學伴 實踐科技結合雙語學習
(台灣TB新聞網/資深記者劉志成)為推動數位學習與雙語教育的發展,教育部自111年起辦理雙語學伴計畫,以108課綱19項教育議題融入大小學伴制的線上學習與互動陪伴,引導學童透過主題式且生活化的雙語對話,增加語言使用的機會並提升學習動機。今(113)年度持續由25所夥伴大學提供第一線大學伴的培育與訓練,服務擴及全國21縣市190所國民中小學約3,000名學童,教育部於今(9)日召開雙語學伴計畫113年全國工作會議,邀請參與計畫的夥伴大學及中小學於線上齊聚,凝聚共識並分享成功經驗。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李政軒司長強調,根據大數據統計,參與112年雙語學伴計畫視訊課程次數達10次以上的小學伴學習表現比參與未達10次的學童較佳,尤其若為有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學童,112年學力檢測表現更有超過30%的差異,鼓勵夥伴大學與中小學持續投入使用數位學習平台陪伴課後學習。
夥伴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計畫主持人陳怡安教授分享,大學伴透過指導教師的引導,發展了運用生成式AI帶領小學伴創作數位議題繪本的有趣課程,也能在課程中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生命教育等議題,陪伴學童認識永續飲食、減少糧食浪費、促進身心健康等,讓小學伴有興趣學習且能課程與真實世界接軌。夥伴大學國立高雄大學計畫主持人賴怡秀教授則提到,除了有趣且實用的數位科技元素引入大學伴的課程教學外,也培養大學伴透過設計任務(Task-Based Instruction,TBI)進行多元評量檢核,見證小學伴學習興趣的顯著成長。
雙語學伴計畫的大小學伴每學期以1位大學伴陪伴2至5位小學伴的模式於固定時段線上見面,運用數位學習平台及線上語言學習資源,以生活化的議題學習語言並互動練習,且參與計畫的學童有機會選擇透過英語或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等本土語言來練習溝通與認識世界。今年度計畫增加了更多彈性,在每學期至少10週、總學習時數固定的課程規劃下,夥伴大學能與中小學協調更多元的開課時段模式,而在語言選擇方面,同一學期小學伴也能選擇同時選修英語或本土語兩種語言科目,一方面讓大學伴能更豐盛富有創意的設計課程,也讓小學伴有更多機會從不同語言的學習中,拓展多元的文化視角。教育部也將持續挹注數位資源,縮短城鄉落差,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引領台灣雙語教育走向新境界。

- 兩岸藝文-10-17- 2025 台北藝術博覽會 ART TAIPEI 共感 · 回聲 Reson
- 地方新聞-10-17- 新北幼兒園體罰疑雲再起 議員陳乃瑜批監督失
- 地方新聞-10-17- 中央挹注 4655 萬 新北首座智慧抽水站啟動興建
- 地方新聞-10-17- 東北角紅甘進入賞味期 新北推美食結合人文生態
- 地方新聞-10-17- 淡水魚市週末限定 賞畫品海鮮粥還能彩繪大漁旗
- 地方新聞-10-17- 淡江大橋明年五月通車 串聯淡水八里打造北海
- 地方新聞-10-17- 淡江大橋明年通車 新北規劃3公車快線串聯淡水八
- 地方新聞-10-17- 新北三讀通過氣候變遷自治條例 邁向2050淨零目
- 地方新聞-10-17- 萬金石馬拉松邁向運動平權 新增女性與非二元
- 地方新聞-10-17- 臉書廣告誘騙投資 新北刑大破假投資詐團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