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文智慧領航,共迎人文AI時代
(台灣TB新聞網/資深記者劉志成)教育部推動大專院校跨域課程的設計與轉型,致力讓學生在AI時代兼具跨域能力、數位技能與深厚人文素養,以迎接未來挑戰。
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於本(114)年1月17日辦理成果發表會,回顧過去兩年計畫的重要成果,16校團隊總共開設206門課,約7800學生人次修習。這些課群在各校共形成包括「數位人文創新學程」、「人工智慧跨域應用」等共10個微學程;以及「數位人文與社會跨域」、「跨科際智慧應用」等共11個學分學程。其中有33門課程成為各校之校院系各級的必修課程,共與全台74個產業單位與在地組織進行課程共授與學生專題合作。這些師生共同創作的數位人文專案成果包括:成功大學的<重返田野:數位振興西拉雅>,結合數位技術與人文關懷,探索西拉雅語復育方案;高雄科技大學的<可視化唐詩譯境-嫦娥>,結合生成式AI、譯後編輯與AI繪圖,創新呈現唐詩翻譯與詮釋;聯合大學的<共築友善未來:AI親子陪伴與友善父母理念推廣計畫>,透過AI與心理學合作,開發情感支持聊天機器人,幫助離異家庭改善親子互動與心理健康。
教育部表示,回顧過去兩年推動數位人文跨域計畫,超乎預期的豐碩成果,今年部裡更強調以人為本之人文人工智慧,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跨域能力與科技創新,這也是學生因應時代轉變的「變現力」。
與此同時,新一期計畫「數位人文跨域人才智慧領航計畫」共識營也同步展開,凝聚新獲補助15校團隊的力量,在數位科技與人文價值的交融上持續扮演深化及擴散角色。各校將透過跨院系合作,設計涵蓋「生成式影音創作」、「文化創意產業科技應用」、「大數據與商業分析」等多元主題的課程,強調透過科技工具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計畫主持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蔡今中講座教授表示,學生的學習成果離不開老師們的全心投入,對數位人文從陌生到精熟,帶動了校園的轉型與創新活動。最後,團隊師生本著古人繪製千里江山圖的專注技藝、熱情與執著的精神,共同描繪AI時代的數位人文教育願景。教育部將持續支持跨域課程的發展,期望透過計畫的推動,為學生打造多元的學習環境,並鼓勵全國校院共享資源、交流成果,提升台灣教育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相關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內容,亦歡迎至「數位人文計畫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digihumanity/)查詢。

- 綜合新聞-10-22- 教育部頒獎表揚大專校院媒合工班支援災後復建
- 綜合新聞-10-22- 濱江實中深化國際教育交流 締結新加坡義順中學
- 社會新聞-10-22- 豪雨襲新北汐止長青路坍方 市府工務局搶修恢
- 頭版新聞-10-22- 2025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暨全國計算機會
- 社會新聞-10-22- 台中疑爆非洲豬瘟 新北啟動全面稽查及禁止廚餘
- 產業新聞-10-22- 鄭英耀部長領航教師教育新願景—推動多元創新
- 頭版新聞-10-22- 台中傳疑似非洲豬瘟 新北議會民進黨團籲加強防
- 兩岸藝文-10-22- 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113年度學員
- 社會新聞-10-22- 教育部嚴格把關食安與營養 學校午餐安心上桌
- 頭版新聞-10-22- 宏匯年底簽約投資86億 打造新莊複合型轉運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