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青田一年年有魚
(台灣TB新聞網/記者劉鍾)青田縣位於浙江麗水的東南部、甌江穿城而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大陸的著名的僑鄉,全縣50萬的人口確有30萬生活在世界70多個國家與地區。2005年「稻魚共生」模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
青田稻田養魚有1300多年的歷史,利用水田種植水稻,同時養殖田魚,是勤勞智慧青田勞動人民所擁有的一種豐富創造精神,培育出了適應於當地自然條件的水稻和田魚品種,還發展出了能夠實現一田多收、一水多用的稻田養魚模式。被生態學家譽為最中國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態農產品,保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衍生了多彩的民俗文化,建構了人─稻─魚互利的共生關係。
青田田魚是傳統的地方魚種,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建縣以來,就有養殖。清光緒《青田縣誌》中「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于稻田及圩池養之」的記載。因沒有泥腥味,肉質細嫩,鱗片柔軟可食,味道鮮美,深受大家的喜歡。青田的先民在種稻養魚種過中形成了「嘗新飯」、「祭祖祭神」、「青田魚燈」等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青田田魚列入大陸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青田田魚、田魚幹列入大陸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青田魚燈列入大陸非物質遺產。
2021年,全縣稻魚共生系統面積5.54萬畝,水稻平均畝產480公斤,田魚平均畝產30公斤,全縣稻魚產業總產值達到2.65億元,其中標準化「五統一」訂單基地7080畝(「五統一」產銷模式指:種植戶與縣農旅投公司簽訂協定後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的模式)。青田稻魚米的收購價格,也從3元/斤提高到10元/斤以上,為農民畝均增收1000元,惠及15200多人。推廣「稻─藥」輪作模式,實現「一畝田萬元錢」,推廣再生稻魚共生模式,實施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青田縣傳承發展「稻魚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案例入選2021年浙江省鄉村振興十佳創新實踐案列。
今天,我們傳承和守護著,人與自然和諧演進,農業、文化、生態、旅遊相互融合的鄉村可持續發展圖景,證實了那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活力所在!
- 全民專欄-11-22- 粵台宗親攜手 尋根梅州:2024年研習營回顧
- 兩岸藝文-11-22- 紀念人間國寶漢寶德 宗博館「漢先生畫重點」特
- 全民專欄-11-22- 〔安齋五談26〕與談〈金門迎城隍經濟效益之探討
- 兩岸藝文-11-21- 丹青繪壯圖——「傅狷夫書畫學會」聯展揭幕
- 地方新聞-11-21- 新北市議會國民黨團加碼幫中華隊集氣 闖冠軍
- 地方新聞-11-21- 康芮颱風重創新北農業 市府啟動竹筍、茭白筍災
- 地方新聞-11-21- 以無煤轉型為榜樣 新北市與脫煤者聯盟深化國
- 綜合新聞-11-21- 木柵高工機械科雙冠榮耀!技職之星再創佳績
- 綜合新聞-11-21- 原教扎根 多元共榮─113年中央與地方原住民族教
- 綜合新聞-11-21- 新北推「證能123」 每年支持2,000名取得乙級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