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青田一年年有魚
(台灣TB新聞網/記者劉鍾)青田縣位於浙江麗水的東南部、甌江穿城而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大陸的著名的僑鄉,全縣50萬的人口確有30萬生活在世界70多個國家與地區。2005年「稻魚共生」模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
青田稻田養魚有1300多年的歷史,利用水田種植水稻,同時養殖田魚,是勤勞智慧青田勞動人民所擁有的一種豐富創造精神,培育出了適應於當地自然條件的水稻和田魚品種,還發展出了能夠實現一田多收、一水多用的稻田養魚模式。被生態學家譽為最中國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態農產品,保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衍生了多彩的民俗文化,建構了人─稻─魚互利的共生關係。
青田田魚是傳統的地方魚種,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建縣以來,就有養殖。清光緒《青田縣誌》中「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于稻田及圩池養之」的記載。因沒有泥腥味,肉質細嫩,鱗片柔軟可食,味道鮮美,深受大家的喜歡。青田的先民在種稻養魚種過中形成了「嘗新飯」、「祭祖祭神」、「青田魚燈」等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青田田魚列入大陸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青田田魚、田魚幹列入大陸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青田魚燈列入大陸非物質遺產。
2021年,全縣稻魚共生系統面積5.54萬畝,水稻平均畝產480公斤,田魚平均畝產30公斤,全縣稻魚產業總產值達到2.65億元,其中標準化「五統一」訂單基地7080畝(「五統一」產銷模式指:種植戶與縣農旅投公司簽訂協定後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的模式)。青田稻魚米的收購價格,也從3元/斤提高到10元/斤以上,為農民畝均增收1000元,惠及15200多人。推廣「稻─藥」輪作模式,實現「一畝田萬元錢」,推廣再生稻魚共生模式,實施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青田縣傳承發展「稻魚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案例入選2021年浙江省鄉村振興十佳創新實踐案列。
今天,我們傳承和守護著,人與自然和諧演進,農業、文化、生態、旅遊相互融合的鄉村可持續發展圖景,證實了那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活力所在!
- 綜合新聞-09-11- 稻江護家應日科與日本高崎商科大學攜手展開跨
- 綜合新聞-09-11- 日本香川縣教育委員會淀谷圭三郎教育長訪台 在
- 綜合新聞-09-11- 教育愛無限∞ 教師節 新北表揚逾2千名優良教育
- 綜合新聞-09-11- 教育部編列「強化高教人才培育」特別預算 建構
- 綜合新聞-09-11- 以愛灌溉希望 114年杏壇芬芳獎頒獎典禮登場
- 綜合新聞-09-11- 增進大腦神經科學知識 教育部辦理專業輔導人員
- 綜合新聞-09-11- 泰北國際雙語學校國一、高一新生公民訓練 開
- 綜合新聞-09-11- 「生命之樹共榮光.數位策展開新章」 教育實習
- 天機神算子-09-11- 今彩539 → 27、29
- 企業報導-09-11- 億光電子聚焦第三類半導體 解鎖高效能應用新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