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筆談16〕台灣社會的「國民意識」變遷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4-12 人氣:

〔安齋筆談16〕台灣社會的「國民意識」變遷

(全民專欄/陳天授)近日來,隨著總統蔡英文出訪邦交國瓜地馬拉、貝里斯,和回程在洛杉磯與美國眾議院議長會面,以及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率團來台參訪等活動期間的前後,中國大陸舉行一連串相關的軍事圍台演習,導致兩岸情勢緊張的氛圍。

針對當前兩岸緊張的情勢,我國立法院朝野黨團昨(11)日共同聲明。共同聲明指出,中國當局以蔡英文總統出訪邦交國及過境美國為藉口,在台灣周邊進行大規模軍演,破壞兩岸現狀,造成區域緊張情勢升高,嚴重破壞國際秩序,立法院代表台灣2300萬人民向中國當局表達嚴正譴責與抗議,並要求中國當局應立即停止對我國的武力恫嚇。

針對當前國際上看待兩岸關係的主要依據,可溯自1978年12月發表的《中美建交公報》聲明:「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這裡特別引人要關注的意涵是,中國大陸堅持主張的所謂「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從台灣的自然生態特性而言,台灣島的誕生,係經由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強勢擠壓作用,迫令海底鬆軟沉積物逐年上升而形成。(參閱:蕭全政,《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時英,1995年9月,頁Ⅹ)。從人類學的角度而言,有來自台灣南方的南島民族北上,與閩越族從中國南方的南下的二種說法。

自230年,三國時期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關於台灣最早的記述。從政治權力的行使可始於隋朝政府(581-619)曾派兵到時稱「流求」的台灣。宋元以後,開始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實施行政管轄。

1624年,荷蘭東來佔據台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建立南明東寧王國。1683年,大清國將台灣納入版圖。

1895年,割讓給日本。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宣布,日本竊占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後來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告「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並在台北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由此,通過一系列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國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了台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國民政府,為了徹底使台灣免於受到國共內戰的影響,政府採取與大陸隔離策略。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北復職,並依1947年,在大陸頒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主張代表全中國的正統政權。1952年10月16日,蔣介石發表《反共抗俄基本論》,與後來出版的《蘇俄在中國》兩本書,更系統地闡述歷年來國民黨剿共戰爭的意義,凸顯「反共抗俄」關係中華民國存亡。

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1972年,蔣經國組閣,對台灣推動本土化政策已獲相當普遍的支持,但也導致他的本土化政策亦即容易被外界認為是刻意製造「兩個中國」。

檢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1950年代初期,在歷經1952年《中日和約》、1954年〈中(台)美共同防禦條約〉,乃至於1958年「八二三砲戰」之後,更是確立了兩岸分裂分治的態勢。其對國共內戰「錯誤」的局勢推論,和其許多的作為與不作為,都對台灣的政治前途,帶來深遠的影響,也對形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關鍵時刻,扮演了重要角色。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過世,李登輝宣誓就任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執政階段台灣的從解嚴、國會全面改選,到1996年總統直選,完成了主權在民的政治民主,以及強化主權國家定位來凸顯台灣追求相對主體性的國家整體目標。但是1995年總統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涉及所謂「統一或獨立」、以及台灣住民「究竟是台灣人或是中國人?」等國家認同的議題,隨著兩岸關係互動的複雜化更成為爭議焦點。

2000年,出現台灣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政黨輪替,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和呂秀蓮依憲法當選第十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陳水扁在任總統期間更提出兩岸「一邊一國」的主張。這也造成國家認同上「國民意識」的混淆與爭議。

當前台灣社會存在以國民黨為主的「中華民國國民意識」,和以民進黨為主強調兩岸互不隸屬的「台灣國民意識」。又現在中國大陸強烈主張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中國國民意識」,更加地讓兩岸對於「國民意識」的認同與關係發展的弔詭性與複雜化。(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