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筆談64〕林語堂文學語言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6-28 人氣:

〔安齋筆談64〕林語堂文學語言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

(全民專欄/陳天授)談起我對林語堂先生的最深印象,那是在高中念書的時期。1966年,當時已經高齡72歲的林語堂,他應蔣中正總統之邀,來到台北和定居在陽明。由於當時林語堂在文學創作和語言學等方面的成就已經揚名國際。我則最喜歡閱讀他早在馬星野董事長主持《中央通訊社》時間,他發表在該刊物「無所不談」專欄的文章。

1971年之後,林語堂因家庭和健康因素,常來回居住於台北與香港。1976年3月,在香港逝世,4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的現在林語堂故居的後園中。林語堂故居也是現在保存大師藏書、著作、手稿及其遺物的紀念館,成為林語堂與台灣連結的文學語言學文化資源創新轉化再生的基地。

林語堂故居的成立,除了現在台北設置的一處之外。2011年7月,我有第一次的漳州、廈門行。這次我到了鼓浪嶼參觀了這裡的「林語堂故居」,根據文獻紀載,它始建於1850年代,是外廊殖民地式的洋人住宅,後為廖氏兄弟購買,著名文學家林語堂與廖家二女兒廖翠鳳結為伉儷,婚禮就在該建築正廳舉行,該建築與當時同屬廖氏兄弟的漳州路48號共同圍合出院落,院落當中立有林語堂題寫的【立人齋】石碑一座。

我們也到了廈門大學,參觀了當年林語堂、沈兼士、魯迅等人曾共同參與的國學院。國學院的這一段歷史是我早年在閱讀林語堂所寫的《八十自述》時就已經知悉的。廈門大學、集美大學與南洋華僑陳嘉庚的關係至深,陳嘉庚在投資事業有成之後,對故鄉的傾資辦學,在教育事業上有傑出貢獻。

我們也到了漳州薌城區,參觀心儀已久的「林語堂紀念館」,館的位置特別設計建築在一大片的香蕉林中,前面廣場雕塑一座林語堂戴有一副眼鏡悠游的坐姿,真情的突顯這位幽默大師的平易近人性格,似乎在告訴我們這群來自他曾經落腳台灣陽明山的舊友:「─歡迎你們的到來,我們能在此相逢。」

我在館內參觀時,也意外地同時接受漳州報社黃曉丹和漳州電視台吳瓊君的訪問。我們回到漳州市中山公園,剛好從電視牆上看到我在林語堂紀念館接受訪問的畫面,發表我對於「參訪林語堂紀念館」的感想。

2012年11月,我的第二次漳州之行。這機會緣起福建師範大學陳慶元教授出版的《東吳手記》。陳教授曾於2007年9月到2008年元月來台,擔任東吳大學客座教授整整一個學期,住在東吳大學學人宿舍,平日他除了授課之外,也受邀到各大學演講。後來他把這段在台期間的見聞發抒於文字,匯集成冊,由其祖籍地金門縣政府文化局贊助,2011年7月台北蘭台出版社發行。

2012年9月,陳慶元教授再度來台訪問,我有幸受邀參加11月間,將由漳州師範學院閩南文化研究院舉辦的「2012閩南跨文化學術研討會」。這次大會主題報告的台灣學者主要有:中央大學教授汪榮祖、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謝國興、台灣海洋大學教授黃麗生,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林美容、台南大學教授林登順、台灣海洋大學教授卞鳳奎等多位教授。我發表的論文題目是〈閩南文化傳播與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由於我的時間匆促,大會閉幕式在廈門大學教授陳支平、漳州師院閩南文化研究院院長鄧文金的強調閩南文化重要性,將來有更多兩岸學者投入研究學術的總結之後,我即離開漳州經由廈門的機場返回台北,結束我的第二次漳州文化之旅。比較遺憾的是我未能參加再赴其他地方的參訪。

紀念林語堂文學語言學等方面成就的紀念館或故居,除了上述介紹的台北林語堂故居、廈門鼓浪嶼的林語堂故居,和漳州薌城區林語堂紀念館之外,據網路介紹還有一處,位在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寶南村,2005年開始修建,2007年12月6日投入使用。是林語堂的父親林至誠24歲傳教所建的基督教堂舊址。之後教堂與故居在1974年被徹底拆除,現有的故居是依照當年原址修建而成的。

漳州師院現已升格閩南師範大學,我在參訪的期間曾聞該校正編印《林語堂全集》。近年受疫情影響,和兩岸關係交流的稍緩,我沒有機會再造訪漳州薌城區和廈門鼓浪嶼的林語堂故居或紀念館,但總盼望兩岸文化交流能創造林語堂文學語言學,和胡適學術文化資源創新轉化與再生的風華。(胡適、林語堂的合照取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