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齋筆談66〕我撰寫「雙城邑瑣記系列」的旨趣與記述
(全民專欄/陳天授)我投入政治經濟學與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數十年,在多方閱讀與書寫的過程中,我深感攸關台灣歷史發展歷程的充滿斷續性與複雜性。儘管我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摸索與思考,總希望自己努力「辛苦不尋常」的「十年磨一劍」,最後可以累積一點點的成績來。
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生活乃是一部政治經濟的成長史,而歷史即是聚焦作為各個的主體性與整合(體)性的選擇過程。檢視台灣歷史發展的主體性與整體性思維,它可說是主體性涵蓋了「空間的土地意識共同性」與「生活的住民相互主體性」;整體性則是「時間的歷史發展結構性」的內涵。
「土地意識共同性」、「人民相互主體性」,和「歷史發展結構性」的三隻腳支架,也因此建構起我撰寫究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理論途徑。亦即從台灣每一個時期歷史的發展作為論述主題,檢證各該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具體事實來加以論述,而不刻意去強調它的民族性、國家性的概念。
所以,我撰寫「雙城邑瑣記系列」的書,它包括了《我的百歲母親手記—拙耕園故事》、《台南府城文化記述》、《時光的流轉—台南府城文化風華》、《稻浪嘉南平原》,和《紀事下茄苳堡—台南府城歷史情懷》等5書。
「雙城邑瑣記系列」的旨趣,就是要思及如何來更貼近台灣「土地意識共同性」、「人民相互主體性」,和「歷史發展結構性」的基礎上,記述這套「雙城邑瑣記系列」的書寫工程。
在《我的百歲母親手記—拙耕園故事》的〈自序〉,我寫到:「我誠摯希望透過這本小書的出版,讓大家也能貼近母親的內心世界。」;
在《台南府城文化記述》的〈自序〉,我寫到:「自覺卻未書寫對自己生長的台南故鄉,實感有所虧欠,而且這遺憾的感覺有越來越強烈的趨勢,一再激發我應該對育我長我的台南府城有所回饋。」;
在《時光的流轉—台南府城文化風華》的〈自序〉,我寫到:「我們每個人得從認識自己家鄉起,雖是個小地方,卻是我們了解自己生命的根源。」;
在《稻浪嘉南平原》的〈自序〉,我寫到:「嘉南平原一覽無遺的廣闊種植稻米,特別是孕育著、滋養著我生長和家鄉情懷的許許多多難忘回憶。」;
《紀事下茄苳堡—台南府城歷史情懷》的〈自序〉,我寫到:「儘管如今的下茄苳堡,不但是行政區已經被重新調整劃分,連它的地名也被改掉而消失,現在許多鄉民對於下茄苳堡的認識已是模糊,但仍存在歷史的重要集體記憶。」
從上述「雙城邑瑣記系列」5書的〈自序〉中,我勾勒出各該書的旨趣和記述,期望透過大家的閱讀,能夠深入了解台南府城與嘉義諸羅城的歷史文化。我也誠摯期盼讀者的指教。(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 兩岸新聞-02-19- 國北教大成立臺灣第一個國際和平中心 簡文秀敲
- 地方新聞-02-19- 新北河濱光雕奪美國繆思設計獎 浪漫光影獲國
- 名人演講-02-19- 署立雙和醫院主任蘇智銘:乳房健康‧快樂生活
- 社會新聞-02-19- 基北北桃攜手減碳 企業與市民共創綠色未來
- 產業新聞-02-19- 新北燈會圓滿落幕 16天490萬人次參與創歷史新高
- 社會新聞-02-19- 新住民語文教育輔導團—開創多元共融「新」篇
- 綜合新聞-02-19- 拓展國訓中心園區規模 游泳館及網球場正式動工
- 綜合新聞-02-19- 以選手為核心 落實黃金計畫精神
- 政治經濟-02-19- 教育部霸凌防制宣導影片上線 呼籲發揮「支持的
- 綜合新聞-02-19- 台北市立大學攜手大理高級中學「縝密合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