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齋筆談76〕昆德拉文學與臺灣解嚴前後的聯想
(全民專欄/陳天授)日前過世的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是著名的捷克裔法國籍作家。1929年4月,昆德拉出生於捷克的布爾諾。1968年,他參與「布拉格之春」運動。1975年,他出走定居法國。2023年7月11日,他因病逝世,享年94歲。
1967年,當昆德拉在「布拉格之春」運動期間,出版《玩笑》一書的時候,他在這書裡竭力諷刺共產主義的極權統治而大受好評。幾個月後,蘇聯領導的軍隊粉碎了捷克斯洛伐克實施「人性化的社會主義」路線的企圖。導致昆德拉在布拉格被蘇軍占領後不久,他就遭遇被列入黑名單的命運。他的作品也全部遭到被禁的下場。
1975年,昆德拉選擇流亡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了這部《笑忘書》,講述在蘇聯人占領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奠定了他流亡時期作品的基調。昆德拉一直堅持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說家,而非一個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
這位共產黨的棄兒總以尖刻而又充滿性色彩的小說,捕捉了他的祖國捷克斯洛伐克工人天堂中令人窒息的荒謬生活,這也導致他與諾貝爾文學無緣的原因之一。1983年,昆德拉在接受《巴黎評論》採訪時表示:「我一生的抱負是將最嚴肅的問題與最輕盈的形式結合起來。輕浮的形式和嚴肅的主題相結合,立即揭開了我們戲劇的真相,以及它們可怕的微不足道。我們體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昆德拉這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他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小說以編年史的風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期間及被蘇軍占領時期適應生活和人際關係的種種困境。《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在臺灣受到歡迎,特別是1987年台灣解嚴後,正是野百合運動訴求政治改革與社會開放的風起雲湧的年代。
1975年,昆德拉選擇出走的定居法國,凸顯了當時捷克知識分子所面臨的家國困境。當時劇作家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 1936-2011)是決定留下來從事反抗運動的重要人士之一。之後的哈維爾雖曾受過多次的牢獄之災,但他終於成功地領導1989年在捷克爆發的天鵝絨革命,最後他當上了捷克共和國總統。
有了政治開放的轉變,昆德拉的書得以在他的祖國公開發行。但許多捷克人認為昆德拉拋棄了自己的同胞,選擇了一條輕鬆的出路。昆德拉的人生經歷和創作小說,讓我聯想和連貫起我於6月剛出版的拙作《筆記與對話:臺灣百年雙園匯流文學的淒美絢麗》一書(照片如附)。
本書分從〔筆記胡適自由文學〕、〔筆記張道藩文藝政策〕,到〔筆記陳奇祿文化建設〕的三個階段,記述了百年來臺灣文學從日本殖民政府階段,到國府戒嚴體制階段的統治,其雙源匯流所展現出來的結果;同時透過與文藝獎得主的〔對話周伯乃文學風華〕,描畫出臺灣百年文學面貌的淒美絢麗。
百年來臺灣文學發展的特色,主要凸顯在日本殖民政府與國府戒嚴體制的環境下,其雙源匯流所形塑開花出來的結果。我是在政府還是實施戒嚴體制的階段,選擇進入了國家體制內的改革,而不選擇參加當時的所謂「黨外運動」。所以,我沒有如昆德拉選擇或遭遇出走國外的悲壯,也沒有乃至於定居國外從事文學創作的機運和智慧。我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際遇或遭遇都會不一樣,也沒有必要一樣。
昆德拉有些話時常被人拿來引用,譬如他說:「流亡不是逍遙,而留下來抗爭不是媚俗」。還有他說:「人與權力之對抗,實乃記憶與遺忘之對抗」。但我至今比較相信的是「只有你自己才能定義自己,過上你所想講述的人生」。(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 綜合新聞-09-15- 9所國中入圍「114年度教學卓越獎」
- 綜合新聞-09-15- 114年敬師微電影《老師:課本沒教的人生路,我
- 綜合新聞-09-15- 為特教老師加油打氣! 教育部長訪國立和美實驗
- 綜合新聞-09-15- 化淤泥為藝術! 鶯歌工商「庫泥燒」成果展登場
- 綜合新聞-09-15- 極限魅力衝上浪尖!2025新北衝浪滑板公開賽金山
- 綜合新聞-09-15- 以愛耕耘照亮杏壇 114年台北市杏壇芬芳表揚典禮
- 綜合新聞-09-15- 台北育達高中舉辦防震防災宣導 強化師生自救互
- 綜合新聞-09-15- 親師齊聚學校日 懷生國小「傾聽日」登場 共育
- 地方新聞-09-15- AI 科技結合環境教育 新北國際參訪展永續多元能
- 地方新聞-09-15- AI大數據驅動交通升級 新北智慧運輸中心115年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