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筆談77〕拙耕園兩位女人的故事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7-17 人氣:

〔安齋筆談77〕拙耕園兩位女人的故事

(全民專欄/陳天授)日前考證曾祖母娘家,父親曾輕、母親陳氏隨,戶籍地在平埔族人為主的鹽水港廳哆囉國西堡番社街。曾祖母出生於1866年(清同治5年),如果溯及1758年(乾隆23年),乾隆皇帝的命令全臺歸化大清已久的熟番(平地原住民),改用漢姓、語文、宗教、習俗等,平埔番從此也編寫祖譜(家譜)。曾祖母娘家先祖的曾姓極有可能自此時改用漢姓。

我們陳家來台先祖,當時係落籍在鹽水港廳下茄苳南堡安溪寮庄土名頂寮;日治時期改為台南州新營郡後壁庄安溪寮頂寮,台灣光復後,再改為台南縣後壁鄉頂安村,縣市合併後稱台南市後壁區頂安里,我家先祖來台至少已近200年。

我考據我曾祖父生於1860年(清咸豐10年),他在與元配結婚後,多年未有生育,遂領養鄭姓男孩,在曾祖父26歲那年才生下長子陳得旺和次子(早夭)。曾祖父32歲在元配過世後,續弦我的曾祖母,當時曾祖母已經26歲,而且她在之前已有過一段婚姻,她與前夫生的女兒賴氏香,那時才3歲,也一起進了我們陳家。

曾祖父母婚後的第5年,生下我祖父。祖父生於1896年,當時高祖母還健在,可是我的曾祖父卻在祖父6歲時就離開人間。祖父的幼年成長幾乎完全在我高祖母和曾祖母的呵護下長大。當祖父16歲時,我的高祖母才以高齡71歲過世,嗣後祖父唯一的依靠就剩下曾祖母了。

祖父20歲時與同齡的祖母結婚,隔年生下長男早殤;3年後的1918年生了我父親;過了4年父親多了一位妹妹,可是祖母於34歲時過世,留下父親當時才12歲,和7歲的妹妹。曾祖父1902年就以43歲的壯年撒手西歸。曾祖父的過世,當時曾祖母才37歲,她必須撐起陳家的生活大計。

包括鄭姓養子在曾祖母同意下與其前夫所生的賴氏香成婚。還有19歲大伯公,娶了曾祖母妹妹曾氏品與其前夫所生的女兒李氏月。他們婚後生下一女,可是我大伯公,在他年僅25歲時過世了,隔兩年李氏月大伯母改嫁,我曾祖母和祖父母得幫忙撫養他們留下4歲的女兒陳氏雪。她在陳家生活到19歲那年,嫁給北港蔡氏人家。

祖母過世的第二年,祖父34歲續弦蕭氏,祖父的續絃應該也是在我曾祖母的主導下完成。婚後生下父親的二妹早殤,接著生了父親的三妹和一位弟弟,也就是後來一直和我們最親近的三姑和叔叔。而父親的大妹,也是唯一同母親的妹妹,不幸在她18歲那年死於心肌梗塞。

1937年,曾祖母和祖父、繼祖母為了我父母親的結婚喜事,就在台南州新營郡後壁庄安溪寮頂寮,蓋了我們現在的老家祖厝。2年後,祖父不幸43歲過世。1939年祖父的死,陳家的生活重擔從此更是要由我曾祖母一身撐起,她再撐過了3年之後,在1942的那一年她終於卸下陳家的重擔,走完她77年的人生。我的繼祖母則一直活到1995年的89歲高齡。

我父母親都出生於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大正7年,換算成中華民國歷史來說,也正是民國7年(1918),母親是7月,比父親的11月要早5個多月出生。父親在民國80年底過世,享年74歲。母親2019年過世,享年102歲。我是何等有幸成為父母親9個小孩之中的一位。

母親與父親不但是同齡,而且又是住在同一個村子裡。我母親的娘家是廖氏人家,母親因當時環境關係,未曾上過學,在她未嫁入陳家之前,我記得母親提過她還是孩提的年紀時,曾經在安溪派出所幫忙照顧日本警察的小孩。等到年紀稍長的少女時期,她就開始幫忙農事,擔負家計。

父母親結縭近60年,在我們陳家呈現中道沒落之際,不但維護和整建陳家祖厝,還把我們兄弟姊妹9人全部拉拔長大,完婚生子,建立家庭。祖父1939年不幸以43歲的壯年過世,陳家的生活重擔從此更是要由我曾祖母一身撐起。母親後來常提起我祖父母的早逝,而我父親和我大哥、二哥受曾祖母的照拂最多。但她再苦撐過了3年,在1942年,她終於卸下陳家的重擔,走完她77年的人生歲月。

我父母親還省吃儉用,不但購回部分祖地,還增購田產的擴展家業。父親走了之後,母親在老家獨守家園,直到她近80歲的年紀,才搬離我所稱的「拙耕園」。

我現正撰寫的《拙耕園兩位女人的故事,是選擇以「拙耕園」生活的題材,即是從我曾祖母和母親,以她兩位的故事為主,增修已經出版的《我的百歲母親手記:拙耕園故事》,和《稻浪嘉南平原》(如附照片)等二書,來完整敘述百年來我老家「拙耕園」的起與落故事。(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