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三談15〕閱讀蔡培火筆記(三)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1-22 人氣:

〔安齋三談15〕閱讀蔡培火筆記(三)

(全民專欄/陳天授)戰後蔡培火發表的言論,我們試從1959年10月25日《自立晚報》登載,該報記者集體執筆的一篇訪問稿〈光復十四週年訪本省碩彥 臺灣光復談臺灣〉,文先有說明:

臺灣光復了十五年,在這十五年的歲月裏,臺灣同胞得到些什麼?而又希望些什麼?我們不妨在光復節的前夕來大膽的檢討一下,因此,記者首先訪問臺灣省的碩望之士──蔡培火先生,希望從他那裏得到一些啟示,蔡先生在知道記者的來意之後,很樂意的以個人的立場表示他的意見。

以下是報導蔡培火的訪問內容,共分臺灣繁榮進步不容抹煞、望殷責苛實不可忽視、把握重心與強化外交、怯除小異求安定團結、復國的基地不容撼移等四大項記述:

○臺灣繁榮進步不容抹煞。

蔡先生說:這十幾年來很少發表談話,現在不妨表白幾點個人意見。在光復十五年中,比日據時代是有很多的進步。在優點方面有下列諸事:(一)交通的發展,設備的改善。(二)教育的普及和升學率的增高。(三)使農業增產走向工業化的方向。(四)省胞的勞動力均能獲得適宜的運用。(五)人權的伸張獲得了重視。(六)民主政治的推行和自治的實施已有顯著的成效。

蔡先生說:「總之這十五年裏〔按:指1945-1959〕,省胞的生活水準已經大大的提高。」他並且例舉了幾件小事來加以說明,他說:中學生在日據時代,每個鄉鎮難得找出幾個人,可是現在鄉鎮裏能以升入大專學校的,就比日據時期的中學生還要多,這不是進步是什麼?說到生活水準的提高,蔡先生說:除了田中工作的農夫赤足而外,一般人民最低限度,足上都有雙木屐,至於人民的衣著,則因供應普及,人民消費得起,所以連偏僻鄉鎮裏衣不蔽體者亦難一見,蔡先生認為這些都是不可抹煞的事實。

○望殷責苛實不可忽視。

至於十五年來,在缺點方面蔡先生認為亦復不少,不過他說:所謂「缺點」並不是比以往的差,而是以往需要做,光復後更應該做而未做好的才謂之「缺點」,由於這種「缺點」,使省胞對國家,對政治抱著一種不大關心態度,說起來這個責任應該歸咎於若干人,蔡先生說:日據時代日本人與省胞的關係,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所以省胞對政治要嘛反抗,要嘛不聞不問,臺灣光復後,省胞由於愛國的熱忱,莫不對政治發生興趣而寄予很高的期望,所以當政府官員及軍隊初臨光復的臺灣之時,省胞歡迎之熱烈,有如火山之爆發,可是時日一久,所期待的並未完全兌現,而失望的情緒卻已發生。因此不少省胞對政治產生了退縮的心理,假使我們要扭轉這個形勢的話,蔡先生認為有些事實不但不可忽略,而且必須馬上設法彌補起來。亟待改進的四個重點,那麼這些亟待彌補的事又是些什麼呢?蔡先生頓了一會兒,用手捋捋他的銀鬚,然後彎過右手的大姆指說:

第一、國民黨在建國復國的革命過程中,有少數害群之馬,具有一種優越感,使省胞不容易與之接近,因而造成民與官間的一些距離,我想這是大家都見得到的。

第二、日據時代接受過日本教育的省胞,在臺灣光復後,政府始終未能予以再教育,讓他們把自己的智慧貢獻於政府,這實在太可惜。

第三、不少省胞對政治的冷淡態度實在是國家的損失,因此對國家負有政治重任的人應該深刻檢討其原因之所在。

第四、歷年的選舉,由於政黨作風離開理想的程度太遠,因此有錢的人才敢談選舉、談政治,無錢的人根本就不敢談,這種趨勢將影響到來年的地方選舉,假若要增強省胞對政治的向心力,有關方面應該澈底研討,如何去鼓勵省胞不分彼此的、熱烈的去關心政治。

蔡先生認為以上四點是應該做而未做好。同時他並指出:這裏所指的各點,有的也許有了些微的成就,可是這多少的成就,卻被過份的自我陶醉所掩蓋。

○把握重心與強化外交。

至於如何把握著未來的時間去努力,蔡先生也侃侃的發表了一些高見,他首先提到對外的方面,他指出我們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可以不必重視,能在聯合國安定下來,這是盟邦的良心問題,他認為我們要把握以下的兩個重心:

(一)強化中美關係。

(二)堅固日本反共立場。蔡氏說:人家反不反共是人家的自由,而我們的反共立場卻是鮮明的,假若我們要美、日都能併肩反共,則必須讓他們切實地看到我們的反共決心,和反共精神與作風,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在我們的反共大業中,要他們看出我們的潛在力量而油然起敬才行。

說到這裏,蔡先生又指出:美國對我國的合作是沒有什麼特別企求的,而日本則不同,因為他們必須要中國來協助他們解決人口及經濟的出路問題。再進一步,將來反攻大陸後的政策,我們應該先畫好藍圖,以便對世界和平有所貢獻,這個藍圖應該予人一種新作風、新希望,並公諸世界。

以上只是對友邦的意見,至於對共匪,蔡氏認為我們不可在它笑臉外交的攻勢下,在偽裝靜態之下,由它去充實武力而達到顛覆世界的企圖,因此,蔡氏主張我國應以真切有效的「行動」去制止它,也只有這樣才能振作民心士氣。

○怯除小異求安定團結。

蔡先生談過對外方面的問題之後,他扭轉話題說到我們國內究竟應怎樣去配合這個新的形勢,他說:

(一)政治方面,必須使省胞關切政治,讓大家的力量積極地貢獻給國家,這必須從政治作風上去改變,蔡氏並指出「八七水災」後的一些措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省胞確實有新的感覺,因此,我們要更進一步的推展新的作風,政事必須做到分層負責,不要遇事就往上推,權責應該分清,而切實做到為民服務,能鼓勵所有熱心政治的人,都可公平的參加競選,實施地方自治則必須加強地方政府的權責,讓他們有實在的「能」去發展理想。

(二)教育方面:蔡先生認為普及義務教育是重要的,但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卻不必用了那麼多的經費由國家來辦。蔡氏指出:除了少數幾個作為國家標準示範的大專學校,不但要保留,而且還要以國家的力量去充實外,另一方面要使智識份子活躍起來,政府應該拿出大計劃去改良他們過去所接受過的日本教育,使他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乃是絕對需要的。這些事情或者從黨務方面入手比較有效。在教育方面,蔡先生認為推行國語固然重要,但為了政令能夠下達,閩南語仍是不可忽略的。

(三)台省同胞與外省同胞的關係:蔡先生認為我們一切的命脈是民族精神的能否堅定發揮,凡有虧損民族精神的就是虧損了我們的命脈,假若有人說黃帝子孫的外省同胞與黃帝子孫的本省同胞在民族精神上有分野的話,那就是要故意豎立界限,甚至惡意的建起鴻溝,因此我們要安定內部、團結一致的話,必須團結合作,怯除小異,彼此間毫無猜疑的攜手,這一點是要本省與外省同胞共同去反省檢討的,省胞不要夢想可以獨存。假如能夠排除了錯誤的觀點,則我們中華民國的前途是光明的。

○復國的基地不容撼移。

最後蔡先生呼籲國人必須及時努力的:

(一)外省人與本省人均不要存在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彼此應該相處得如兄弟姊妺一樣,(二)勿論是外省人或本省人,應該多通婚,(三)本省人固然要儘量學習國語,但外省人也不妨學點本省的方言,方言的隔閡消除了,思想就容易溝過,蔡氏指出日治時代的日本警察為了管制台胞,尚且先學兩年的台灣話,為什麼自己的同胞,就不想辦法去打開言語的死結呢?

(四)形式上的聚會太多,思想交換的集會太少,本省人或外省人應該相互交際,自由討論和交換意見,讓大家能發生好感,說到這裏,蔡先生是希望外省人應該多主動的這樣去做,最後,蔡先生說:長話只有短說,已經考驗了十四年之久,只要大家沒有猜疑,臺灣的確是中華民國反共復國大業的堅強基地,誰也休想動搖他一下。中華民國的前途萬萬歲!

蔡培火在這篇專訪中,敘述1945年至1959年的15年間,凸顯的是台灣的政局到了1960年代的前後,仍然存在台灣人與日本人、本省籍與外省籍人士、國人反共與不反共,其之間的複雜與弔詭的關係。這涉及台灣發展歷史特點的衍生「中華民國(台灣)國家認同」、「親美友日反(和)中」的議題,也顯現在2024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的得票數。最明顯的是總統大選由民進黨籍賴清德勝出,和區域立委從嘉義以南到屏東皆由民進黨籍人當選的結果。或許這才是蔡培火在台灣光復後加入中國國民黨之後的所料未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