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三談29〕略述臺灣特色管理資本主義發展史(一)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2-16 人氣:

〔安齋三談29〕略述臺灣特色管理資本主義發展史(一)

(全民專欄/陳天授)本(2)月14日,金門北碇島海域發生陸籍漁船越界,因拒檢逃逸不慎翻覆,造成2人死亡意外。海委會除對人員傷亡表達遺憾,也強調這艘漁船是兩岸加強取締的「3無船舶」,且進入到我方畫定的禁止水域,海巡依法行政,並非惡性執法,已聯繫漁民家屬盼助善後。此案已進入檢察官偵查程序,調查報告將提供給對岸。大陸國台辦稱這是一起嚴重傷害兩岸同胞感情的惡性事件,並表達強烈譴責。

兩岸漁船越界、撞船等事件的發生,不論是惡意或偶發都可能會造成兩岸的緊張局面,不禁聯想到日前才讀到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和他接受專訪時的提到,兩岸戰事的引發有可能會是在南海區域撞機等等的偶發事件,造成兩岸人民的不幸情事。這是他研究兩岸與國際關係所念茲在茲的。

蘇起在《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書中還提到,前總統馬英九任內最失策的就是「馬王政爭」。蘇起稱,王金平當然有些地方讓馬英九看得不順眼,但兩人關係好的話,行政、立法都可以互相合作,但很可惜兩人從競選黨主席開始感情就不融洽,一直到到執政時都是這樣子,2013年鬧翻後,發生太陽花學運,王金平當然會幫民進黨來整馬英九。而且馬英九忽視國民黨的基本盤、刻意不照顧自己人,也不重視培養國民黨人才,不願提拔藍營的民意代表進入政府體系歷練。

馬英九總統與王金平院長的行政立法權力之爭,和馬英九忽視國民黨的基本盤,不願提拔藍營的民意代表進入政府體系歷練。馬英九的這兩大缺失,追根究底就是國民黨內部結構的存在「省籍意識」問題。

馬英九與王金平分別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各自代表黨內的外省與本省的勢力派系集結。這問題正是我幾十年來,深深的感受也是一直呼籲的,國民黨如果要在臺灣繼續執政的話,國民黨本土化的路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的。當然這是假設在兩岸關係仍處在分裂分治的情況之下。

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的執政期間,不重視國民黨基層組織、不願提拔藍營尤其是本省籍民意代表進入政府體系歷練,導致2016年之後民進黨的取得執政機會。簡而言之,國民黨的「臺灣意識」弱,民進黨的「臺灣意識」強,成為民進黨執政的重大關鍵。

民進黨的「臺灣意識」強,是因為民進黨強調400年來,從原住民族來自南島語系,到了1945年之後的歷經反國民黨戒嚴、黨外到組黨、台獨黨綱到台灣前途決議文,建構成如今蔡英文所稱「中華民國臺灣」的「在地化」意識,其結論是主張「兩岸互不隸屬」、「去中國化」的「反中」思維。

國民黨的「臺灣意識」弱,是因為國民黨在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蔣經國推動本土化、民主化,和隨著選舉活動才逐漸重視臺灣的歷史發展的「本土化」意識,其結論是遵守「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和中」。

要加強國民黨的「臺灣意識」,國民黨一定審視臺灣過去400年來的歷史,讓年輕一代了解中華民國歷史也是匯流臺灣過去400年的歷史發展,兩岸人民視血脈相連、同文同種的歷史文化淵源。我的臺灣資本主義展史就是聚焦在這基礎上的論述。

回溯資本主義發展並不是在近代隨著工業革命才出現的,它早已存在於人們通常視作非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時期,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有着各種不同的形式和規定。資本主義當今雖為大家熟悉與使用,但正式出現這字眼可追溯1860年代,才廣泛被使用。資本主義也不一定和社會主義、世界主義或人道主義對抗,資本主義制度的經過適當調整,其所凸顯開明、理性的私利觀,可以在多方面適應時代的需要。

歷史資本主義的展開,既然在各國家產生劇烈變化,則對資本主義應當根據國別加以分析。就生產要素理論而言,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封建社會和農業資本主義中,土地是核心要素;在商業資本主義中,資金是主要的核心要素,工業資本主義則是技術階層是最主要核心要素,服務業資本主義則是以知識科技為主要核心要素,其核心要素的構成資本主義經濟活動 ,自與政府政策產生密切關係。

從生產要素理論檢視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權和市場經濟的兩大主軸,凸顯在論述近代西方和臺灣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時,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分為地中海地區的前資本主義時代、大西洋地區的商業(早期)資本主義時代,和太平洋地區的工業(現代)資本主義時代。

資本主義亦有農業資本主義、商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資本社會主義、黨國資本主義等等不同的名稱,而包括許多不同的意涵,凸顯定義資本主義的困難性與複雜性。

同時,資本主義名稱的使用亦極為廣泛,因不同內容而有不同方式的處理,故在本書出現與資本主義有關的用法,如村落會議、重商主義體制、冊封體制、皇權體制、帝國主義、軍國體制、威權主義,及黨國體制都被廣義的定義為是資本主義的一種面向;另外,商業資本主義、農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服務業資本主義,以及國際資本主義與臺灣資本主義的使用,亦因在不同地區,配合前後文字的內容而有不同的意涵。

本文依其不同階段不同概念與形式的資本主義,而統稱「管理資本主義」(managed capitalism)發展過程的歷史,如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史、臺灣資本主義發展史等。

臺灣資本主義發展則分為原住民時期的前資本主義時代,荷西時期的商業資本主義時代,明鄭東寧政府、清治政府、日治時期的農業資本主義時代、國民政府戒嚴時期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和國民政府轉型時期服務業資本主義時代。在這段長達400多年資本主義與產業發展之間動態依存的歷史,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為「管理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變遷,是一部臺灣特色管理資本主義發展史,亦是一部臺灣政治經濟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