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三談30〕略述臺灣特色管理資本主義發展史(二)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2-17 人氣:

〔安齋三談30〕略述臺灣特色管理資本主義發展史(二)

(全民專欄/陳天授)日前一封帛琉總統惠恕仁致函美國參議員的信件,內容提到中國大陸已向帛琉提議,宣稱將「訂滿所有帛琉飯店房間」,更承諾每年投資2,000萬美元,在帛琉營運佔地2英畝的遠端客服中心,以誘使帛琉外交轉向,與台灣斷交。這封信起因於美國與3個太平洋島國帛琉、密克羅尼西亞和馬紹爾群島,在去(2023)年年底簽署了恢復為期20年的「自由聯合協定」COFA,但所需的70億美元資金還卡關國會。這份協定一日未生效,就讓中共與帛琉部分與中國有生意往來的政治人物,有操作空間。

另外一項議院,是美國參議院通過推動950億美元的美國綜合外援議案,包括對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的援助。

承上述兩則消息,顯示美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上仍想維持獨霸的局面,但是面對中國國力近年來的增強,處處可見這兩大國已在世界各地爭強的態勢。美國國力能不能在國際秩序繼續稱霸,也正考驗這個實施資本主義國家政經體制是否會被取代,乃至於崩潰。

回溯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早期封建農業經濟一直到18世紀中末期,方才有工業資本主義制度的出現。1896年,美國從西班牙奪得統治菲律賓,同時檢證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已開始從地中海地區,接著轉移發展於大西洋地區,到如今由美國主導太平洋地區的工業資本主義發展。

亦即檢視資本主義的國際強權,最早出現在地中海的古希臘、羅馬、和中古世紀的前資本主義時代(15世紀以前);繼之,十字軍東征至18世紀,是大西洋地區荷蘭、英國的早期資本主義時代(15世紀至19世紀);以及19世紀以後的發展迄今,橫跨大西洋與太平洋地區美國發展的現代資本主義(19世紀以後迄今)。

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希臘城邦,沒有大一統之理念,因人口增多而對外殖民,促進商業文明,農產品主要為橄欖油。羅馬帝國政府對國內工商業雖有諸多管制,特別是礦業,但對外則允許貿易,並以貨幣貶值,拓展出口貿易。過於強調財政資本主義性質的重稅與長期征戰結果,雖為羅馬帝國帶來了大量財富和戰利品,也因擴大領土而拓展了市場和取得的原料;相對的,也給羅馬資本主義社會帶來奢靡浪費、道德淪喪的負面效果。

中世紀歐洲爭戰不已,東羅馬帝國衰微,回教及基督教文化興起。封建體系維繫的是一種契約性的生產關係,勞役可用來交換,地方領主必須為國王提供兵役以保護王國。重視邊際集團經濟利益的流氓資本主義莊園經濟,在社會底層是為社會生產商品和勞務的農奴和自由勞動者,農業經濟缺少移動性,市場規模小,只能以自給自足方式維持生計,加上受到倫理教條常含有抑制慾望的影響,阻礙了經濟生產。

然而,貿易利益越來越鼓勵於擴大範圍的經濟活動,形成13世紀至17世紀間北歐一些城市組成「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商業公會組織,以控制市場、壟斷貿易和確保會員利益。大約在同一個時期,出現有所謂「商人探險隊」之稱的生意人,開始從事於組織英國生產的羊毛和布匹,並將其銷往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三個低地國,和其他地區的商業交易活動。

近世歐洲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由於具有優良的航海技術、個人主義興起、主權的擴張,以及充沛的物質條件,而能不斷的對海外拓展,經濟活動的範圍和型態不再以城邦為主,而轉以國家為中心,因而活動範圍由地中海地區轉向大西洋。

荷蘭在順利擺脫君權和神權的政治控制之後,整個國家或城市建設成為在資本主義體制發展下的一種組織與運動,政府政策隨著產業發展的生產趨勢,傾向於唯物主義、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充滿著冒險與投機的性格,遂與種族主義、帝國主義的發展歷史密不可分。荷蘭商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商業目標,是接續葡萄牙挑戰地中海的貿易壟斷利益。荷蘭不以暴力手段,而是以船舶技術和增進組織效率優勢所引發的價格競爭,取代了義大利威尼斯城市在奢侈品的獨占市場地位,並將其貿易利益從大西洋水域推展到東方亞洲國家的印度和整個印度洋海域。

1602年,荷蘭籌組東印度公司經營東方的貿易,以國家型態的武力為後盾,拓展其海外殖民地的經濟發展;1609年,更設立阿姆斯特丹銀行,接受各種貨幣存款,並給予存款人以自已所指定的一種等於荷幣的信用貨幣,登記於帳簿之上,存款人即以此信用與人交易,顯示歐洲初期信用貨幣的流通,達成重商主義國家以確實掌握金銀為保持國家財富與經濟實力的目標,也因而金融流通的結合現代商業組織與技術,更將帶有政治資本主義的特性,向外擴展殖民地,這期間包括1624年至1662年的統治臺灣。

荷蘭的農業資本主義發展始終居於被動環境因素,也因為人口數的不斷增加,荷蘭只得依賴由外輸入的穀物,導致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荷蘭的通貨膨脹,致使勞動階級生活更苦,加上失業成為周期性的現象,迫使財政性商業資本主義的霸權地位,為實施產業重商主義國家的英國所取代,乃至於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結合帝國主義,成為典型的殖民主義體制國家。

當英國在農業發展有了基礎後,1588年,在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651年,實施《航海條例》的壟斷海上貿易,和後來的改提倡自由貿易,逐漸掃除國內社會的貧窮現象,更由於農業發展的企業化經營,及海外市場開發成功等因素,使得英國資本累積急速上升,逐漸從自然經濟進展為金融經濟,形塑由一個舊式農業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轉型成為一個新式商業資本主義國家。

英國「高級資本主義時代」的資本主義形成,經過1840年代到1860年代自由競爭的全盛期,由於資本的集中和累積,尤其是當發生在英國蒸汽機帶來的工業革命國力如虎添翼,到了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接受「印度皇帝」的頭銜,英國的領土遍及七大洲、五大洋,正是被形容「日不落國」,達到大英帝國霸權的巔峰。

1870年代,漸漸形成壟斷資本和與之結合的金融資本,加上技術和組織方式的進步,使得公司可以同時在國內和國外生產更多的產品,礦物和其他原料的開採,英國不但是扮演「世界的工廠」、「世界的運輸業者」,同時也扮演「世界的銀行」、「世界的票據交換所」的樞紐。資本主義推動了工業、技術與綠色革命,正如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施(Adam Smith,)所敘述,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活動的工業資本主義制度。

現代資本主義和現代國家的同時表現於於市場經濟發展。檢視這兩種運動之所以會同時出現的主要原因,乃建構在於兩者都建立起資本與國家的同等級機制,就如同資本主義經濟一樣,現代國家採用壟斷市場的手段投資而致富。

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如葡萄牙的古月椒、西班牙的銀、法國的鹽、瑞典的銅、教皇的礬,都是透過國家力量取得獨佔市場的經濟利益,也因而為這些實施資本主義的國家,帶來了大量的財富累積和現代化建設。

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帶來的凱因斯式革命,期間亦曾面臨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的嚴厲挑戰。美國一直要到1945年的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致力於經濟的重建工作,美國的企業開始直接投資,佔有當地市場而從多國企業發展成為跨國企業。然而,過度強調自由競爭的結果,導致托拉斯的嚴重市場失靈現象,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工業資本主義經濟。

檢視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如何從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商業活動,經中古世紀封建主義經濟的解體,導致15世紀到17世紀民族國家以後盛行的重商主義,與18、19世紀英國在產業革命以後形成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國際的霸權國家。英國與美國因為同屬英格魯薩克遜(Anglo Saxon)民族,也就是說從1588年起迄今(2024)年的500年,皆是英格魯薩克遜民族實施的資本主義在統領世界。

2016年,美國共和黨川普當選總統之後,對於資本主義所建構起的國際秩序和美國優先的政經措施,導致美國長期以來獨霸全球的逐漸走向「美國優先」的保守心態,凸顯美國世界資本主義領頭羊地位的不保。

2020年,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雖在對外關係上有作了局部調整,但在面臨2024年總統大選川普的有意捲土重來,以及更面臨中國大陸總書記習近平積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挑戰,從美、中的貿易談判,擴及高科技和軍事的競爭,直接衝擊美國資本主義體制在全球的獨霸態勢。

當今美國資本主義體制發展是否還能繼續擁有援助歐洲的烏克蘭、中東的以色列、亞洲的臺灣,以及南太平洋帛琉等國家的政經實力,令人質疑。我們是不是呼籲現在的國際強權國家,他們的執政者都能深切理解先秦時期孟子所提明「義與利」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