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三談33〕台灣荷西重商資本主義時期發展(二)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2-21 人氣:

〔安齋三談33〕台灣荷西重商資本主義時期發展(二)

(全民專欄/陳天授)今(2024)年,台南市政府正舉行一連串荷蘭在大員(今台南)建立熱蘭遮城400年的慶祝活動。這400年的意義,是凸顯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表荷蘭聯邦型態共和國,在福爾摩沙(指今台灣)建立政權時間的開始,也是研究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可以接受的說法,它亦可以說是一部漢民族移遷墾殖的台灣開拓史。

12世紀前半葉,台灣已有漢人移居澎湖,並且到台灣從事簡單的商業交易和短期居住。1171年,汪大猷(約1120-1200)遣軍民屯戌平湖(今澎湖),以防毗舍邪(今台灣或菲律賓?)侵襲,澎湖正式入於中國版圖。14世紀50年代,元、明國政權更換期之際,澎湖和台灣逐漸成為漢人、日本人走私貿易和海盜出沒活動的地區。

15世紀末葉及16世紀,更因為貿易新航線與新大陸的發現,是世界歷史開了一個新紀元,為近代商業資本主義發展開啟了大變局。所謂新的「發現的時代」,也正是西歐資本主義強權國家向東方的大航海時代來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接踵而來,是促成東亞政經情勢轉變的另外重要因素。

1514年,葡萄牙探險船首度抵達大明國的廣東東莞縣屯門島,1557年,佔據珠江口的一小島居留,取名澳門作為貿易基地。1567年,大明國隆慶皇帝即位,開始對外調整貿易政策,打開海上市場交流活動,特別是允許人民透過漳州月港的對外進行交易。這也證實漢人於16世紀中葉已從嘉義布袋附近的魍港即到鹽水南邊、北門嶼、學甲等地。鹽水月津因此得名,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等四大城市的說法。

1571年,西班牙佔據菲律賓,並將馬尼拉建立為該國遠東地區貿易中心。1626年,抵達福爾摩沙北部海岸,1628年,派軍隊佔領淡水而統治北福爾摩沙,這與1624年,荷蘭佔據南福爾摩沙,形成南北對峙。1642年8月,雞籠(今基隆)為荷蘭所佔領,福爾摩沙全島始為荷蘭殖民地,和作為亞洲,尤其是其對與大明、日本的貿易重心,是與西方主要霸權國家接軌,成為國際市場的轉運中心,為台灣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開創了全新的契機。也開啟了台灣進入文字歷史與接觸西方文明的時代。

檢視台灣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變遷,從原始經濟社會的演進開始,可謂經過一段相當漫長的歲月,卻未曾有過「國家」(nation)概念的出現。不論是與對岸中國大陸或來自較遠日本的市場交易活動,畢竟只限於東亞經濟生活圈。但是從15世紀開始,當時東亞和西歐都有航海家從事航海、探險與貿易的活動,他們的努力成果促成了日後世界文明的交會。

荷蘭人佔領福爾摩沙的首先是戰略目的,將福爾摩沙作為軍事基地,以攻擊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附近海域的貿易船隻,阻止大明國商船航行於菲律賓航線的到馬尼拉貿易。其次,是商業目的,將福爾摩沙作為大明國市場貿易的轉運站,並將此項市場納入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網絡之中。

1604年、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先後派遣船艦東來貿易與傳教,並登陸澎湖於馬公築城,並要求割讓澎湖;且威脅大明同意其在大陸沿岸從事貿易,而與大明軍隊展開市場利益爭奪戰。1623年,大明實施海禁對策,斷絕荷蘭人的糧食和水源。1624年,荷蘭在毀城後撤離澎湖,轉進大明國版圖之外的大員(今台南安平)。

荷蘭人於大員港入口處,先入台江,佔領赤崁,並在北線尾(今包括四草、鹿耳、顯宮等三里)設置東印度公司的商務辦事處。1630年,鯤身(安平)興建奧倫治城,後改名熱蘭遮城以防外海;1643年4月,荷蘭人在台灣本島與大員(安平)島之間,連串沙洲島的插上竹子做為航海用路標。1650年,又於附近築普羅民遮城為行政中心,以達成其佔領福爾摩沙,除了作為其軍事基地,以攻擊來自伊比利半島的敵人,和阻止大明國帆船航行到菲律賓馬尼拉之外,並將福爾摩沙作為與大明貿易的轉運站,且透過這貿易連結到國際市場的網絡中。

17世紀中葉,隨著東亞國家經濟的發展,促使各國對商品市場的需求增加,面對大明國施行朝貢制度所導致市場供需的失衡現象,包括大明和西方的商人,就會以走私、海盜、武力的方式來尋求解決。走私的會合地,要轉移到靠近大明,又非大明政府屬地的地方,福爾摩沙遂在這情勢下為荷蘭所據,凸顯福爾摩沙在發展商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地理位置,彰顯只要控制亞洲市場就可以成為資本主義的霸權國家的重要地位。

檢視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強權國家發現能控制一條直接通往東方路線的市場預期利益,要比大明國能控制一條直接通往西方路線的市場預期利益來得大。荷西商業資本主義時期,包括西班牙於1626至1642年在北福爾摩沙的短期統治。西班牙統治福爾摩沙首先是派遣遠征隊船隻沿福爾摩沙東岸經福爾摩沙東北角的聖地牙哥堡,並至雞籠港口,佔領社寮島築雞籠城,不論是荷蘭或西班牙在福爾摩沙築城或建碉堡的技術,都是由訓練有素的工程師和測量師負責。

1628年,西班牙佔領滬尾(今淡水);1629年,築聖多明哥城(今稱紅毛城)。西班牙人在雞籠、滬尾等地興建天主教堂與學堂,從事教化工作,並沿淡水河經台北盆地,再沿雞籠河至雞籠,途經原住民所居住的地區,皆納入為其勢力範圍。荷蘭曾為西班牙統治,可是到了16世紀中葉,荷蘭要求獨立,西班牙政府不得不在荷蘭用兵,光是1580年至1626年間,在荷蘭支付的軍費超過250萬公斤白銀之多,這些有「政治性的銀子」(political silver)之稱的其中自然有大部分留在荷蘭。

在福爾摩沙由於西班牙盤據雞籠、滬尾二港,常與荷蘭為爭取商業經營權及經濟利益起衝突。162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平定麻豆社平埔族的「麻豆溪事件」之後。1641年,荷蘭率艦北上,迫雞籠、滬尾二港,時西班牙正受困於國內年年征戰的耗盡元氣,食物補給困難,加上流行黑死病瘟疫,以及貿易帶來人群流動與病毒傳染,致使菲律賓守備薄弱,對福爾摩沙的佔領持消極主義,於是荷蘭人乘虛而入,西班牙不得不於1642年9月撤軍,結束西班牙在北福爾摩沙短暫的16年。當時的西班牙雖然是個資本主義農業經濟型態的大國,終於不敵荷蘭已是世界上手工業和商業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班牙也因此在台灣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未曾留下比較具體的政績。

檢討西班牙商業資本主義強國沒落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沉溺於文明所帶來的舒適和奢華,全國鮮少有人願意與荷蘭、英國、法國人等商業資本主義國家一樣,跋涉至外國從事貿易、商業活動。同樣的,這個國家的人自以為高人一等,看不起其他基督教國家,也看不起從事工藝的中低階層。

西班牙商業資本主義在生產和生活用品大部分需要從國外進口的情況下,西班牙得自美洲殖民地的貴金屬必然最終流向國外,令國家陷入貧困狀態,導致西班牙吃盡新大陸,而養肥的卻是荷蘭,最後形成大部分從事工藝勞動者,都是湧入西班牙尋找工作和機會的法國人等,導致西班牙勞動市場的需要依賴外力,凸顯西班牙已經失去資本主義所強調技術創新和企業經營的能力。

荷西商業資本主義時期,福爾摩沙住民散落居住的分布情形,在大員附近為荷蘭人居住的地區,東北海岸則為西班牙盤據,嘉義、雲林一帶則是鄭芝龍等漢人出沒,其他中部的大甲溪附近地區,才是真正原住民各部落散居的處所和交易的市場。與此同時,亟欲與荷西商業資本主義集團展開交易,因而頻頻向福爾摩沙推進的,正是搭乘朱印船來的日本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