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三談34〕台灣荷西重商資本主義時期發展(三)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2-22 人氣:

〔安齋三談34〕台灣荷西重商資本主義時期發展(三)

(全民專欄/陳天授)日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小組討論會中發言,談到中美關係時,他引用了這樣一句露骨的老話:「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會出現在菜單上。」亦如2022年1月24日,布林肯當天以視訊連線在這場論壇上,他稱中美關係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但又宣稱「對抗性成分越來越多」,他還警告美國——「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會在菜單上」、「我們現在在談判桌上,並將繼續保持在談判桌上」。

這很清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和歐洲一直都奉行叢林法則,你不用選,但是你得站我們這邊,不然我們就制裁你轟炸你。布林肯先前也就中美競爭說過這樣的話。對照17世紀,荷西商業資本主義統治台灣時期又何曾不是如此強權國家的醜態與掠奪行徑。

1624年,荷蘭取得安平,正式佔領有福爾摩沙並做為對大明、日本貿易的據點。但在初期荷蘭仍受制於涉外問題,在治理上並未能專心及充分發揮影響力,只是為了行政上管理方便,依當時福爾摩沙住民居住及勢力可及的地方,分為七個行政區,並維持慣用方式選舉「長老」,授以銀頭杖,顯示地位的權力標誌。

1630年代後期,在與大明政府建立貿易關係,及對日解決濱田彌兵衛事件之後,也因德川幕府發布一系列海禁令,荷蘭才得以全心經營福爾摩沙,並徹底排除日本在福爾摩沙的勢力,及獨占與大明國貿易的市場利益。濱田彌兵衛事件起因於荷蘭東印度公司不顧以往慣例,強行向在福爾摩沙的大明和日本居留者,徵其進、出口貨物稅,引起日本人激烈的反彈,在濱田彌兵衛的率領下,拿補了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諾伊次(Pieter Nuyts),江戶幕府終止荷蘭人的貿易權。

荷蘭來福爾摩沙之前,除了鄭芝龍的團隊之外,由於福爾摩沙尚處在許多村社共同體彼此不相統屬的社會。荷蘭為拓展海外市場,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政治也為其服務,於是在1602年國務會議(States-General)給予東印度公司特許狀,遂集資成立公司,並授予享有軍事、外交等行政特權,在外代表荷蘭政府,其目的除了可以避免荷蘭產業彼此之間的惡性競爭之外,也是為產業的投資者提供一個穩定的市場,以順利掌握歐洲當時所需求更多香料的市場利益。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特許權、股權與有限公司的混合公司型態組織。然而,一但公司不能再履行那些職能時,它們的特權就被剝奪,它們的立國和進行戰爭的職能也就被宗主國政府自己接管。如果說荷蘭人在本國掀起股票投資熱,那麼他們也在海外訂下資本主義帝國侵略的基調。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出航所接獲的指示是:不論在哪裡遇到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都要發動攻擊。荷蘭東印度公司很快就成為摩鹿加群島(又稱香料群島)上最重要的勢力,不僅趕走了葡萄牙人,更逼得英國將重心放在印度。

東印度公司的市場基地,設在巴達維亞(Batavia)城,總督即於巴城總部,藉由東印度評議會的協助,主導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各地的事務,東印度總督與評議會,必須定期就東印度在亞洲的活動提交報告。該報告首先記述一般事務,特別是來往於巴城的船隻,然後就二十多個東印度公司的活動地區分別陳述。

其中除了印度尼西亞群島東部的香料群島、滿剌加海峽,印度洋地區、波斯灣地區之外,特別是還包括了中國(大明)海地區的中國(大明)沿海、福爾摩沙(台灣)、日本等地。有關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總部巴達維亞、馬拉塔姆和萬丹活動的部分分別置於報告的末尾。由於福爾摩沙和日本兩地貿易往來密切,因此有關福爾摩沙的活動常與日本的部分放在一起。

既然公司的海外執行人等於帝國殖民地的開拓者,東印度公司當然視台灣土地為荷蘭國王所有,國王是董事長,議會是董事會成員,東印度公司則是代表經營權的總經理,即是荷蘭國營事業的公司政府型態。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結構非常複雜與特別,公司共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吉蘭(Zeeland)、台夫特(Delft)、鹿特丹(Rotterdam)、荷倫(Hoorn)、恩克華生(Enkhuizen)等六個獨立分公司。在這之上的董事會由70多名組成,擁有實權的只有17名,被稱為17紳士(Heren XVII)。其中8名董事來自荷蘭分公司,城市資產階級經由各分公司的媒介,得以加入這個獲利豐厚的大企業。

在福爾摩沙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政府是荷蘭資產階級,用以鞏固其經濟霸權的重要工具,這種商業資本主義體制最初顯現在生產領域,再擴展到商業、貿易和金融事業。荷蘭商人由於想把東方的一切都抓到手裡,結果反而鑄成大錯,限制生產造成土著商人破產,導致居民陷入貧困和死亡,這些做法無異殺雞取卵,哪怕取得的是金蛋。

17世紀英國重商主義者曾將荷蘭資本優於英國資本的現象歸結為,在荷蘭新獲得的資本並非一概地用於土地投資。同時,由於這不僅僅是個購買土地的問題,所以荷蘭也不曾設法使自己轉變為封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以致於失去進行資本主義投資的可能性。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未能掌握市場轉向的契機,才有政權興替的1662年鄭成功軍團據有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