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11〕荷西統治台灣時期政經發展(二)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8-06 人氣: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11〕荷西統治台灣時期政經發展(二)

(全民專欄/陳天授)從16世紀開始,大明國國力已逐漸衰落,其整個東南沿岸融入大明國的條件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沿海貿易日益脫離政府的管制,東南海岸也成為海盜攻擊的目標,當然這種情勢也就導致東南沿海民眾的商業化與軍事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建巡撫金鋐主修《福建通志》〈臺灣府卷一建置〉:臺灣府,本古荒裔之地,未隸中國版圖。明永樂間〔1403-1424〕,中官鄭和舟下西洋,三泊此地,以土番不可教化,投藥於水中而去。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寇林道乾穴其中,專殺土番,擾害濱海。都督俞大猷征之,道乾遁走。天啟元年〔1621年〕,漢人顏思齊為東洋甲螺〔頭目〕,引倭彝〔夷〕屯聚於此,鄭芝龍附之。

未幾,荷蘭紅彝由西洋來,欲借倭彝片地暫為棲止,後遂久假不歸;尋與倭約每年貢鹿皮三萬張,倭乃以地歸荷蘭。崇禎八年〔1635年〕,荷蘭始築臺灣、赤崁二城。臺灣城,即今安平鎮城也;赤崁城,即今紅毛樓,名城而實非城也。荷蘭又設市於臺灣城外,漳泉之商賈皆至焉。

承上述,當時臺灣尚為一「自由世界」,對於商人既無限制,亦無任何稅收。荷蘭人佔領臺灣的目的主要有二:首先是戰略目的,將臺灣作為軍事基地,以攻擊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附近海域的貿易船隻,阻止大明國商船航行到馬尼拉貿易。第二是商業目的,將臺灣作為大明國貿易的轉運站,並將此項貿易納入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網絡之中。

荷蘭來臺灣之前,除了鄭芝龍的團隊之外,由於臺灣尚處在村落共同體彼此不相統屬的社會。1602年,荷蘭國務會議賦予東印度公司特許權,透過集資成立公司的商業組織,並且享有軍事、外交等行政特權,只要公司在履行利益職能上比政府更有效,它們就給予貿易特權和保護,在外可以代表荷蘭政府,其目的無非除了可以避免荷蘭企業彼此之間的惡性競爭之外,也是為企業的投資者提供一個穩定的市場,以順利掌握商業利益。

1604、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先後派人率艦東來貿易與傳教。1624年,離開澎湖轉進臺灣,在北線尾(今安平附近)設置東印度公司商務辦事處。1630年,興建赤崁城,加強海防軍備。1650年,建赤崁樓為行政中心,規劃臺灣作為軍事基地,以截斷葡萄牙的東南亞經澳門至日本航線,與西班牙的南美經菲律賓至大明國航線;其次,提供作為貿易基地以建立臺灣與大明國貿易的轉運站,加速與世界貿易商業網絡的連結。

大明國中業以後,各國工商業的發達使物品交流的需求更加提高,面對大明國朝貢制度的限制,雙方的經濟交流不能達到平衡,市場的供需在正常管道下不能獲得滿足,包括大明國和西方的生意人,就會以走私、海盜、武力的方式來尋求解決。走私的會合地,要轉移到靠近大明國,又非大明國屬地的地方,臺灣遂在這情勢下為荷蘭所據,臺灣亦由此而突顯出其特殊的地位。

自羅馬時代以來,亞洲一直是歐洲王室、貴族等階級收納貢珍品的供應者,從而也由歐洲換走了大量的貴重金屬。歐洲和東方貿易的結構性失衡強烈地刺激歐洲政府和企業採取透過貿易或征服的途徑,以恢復正不斷由西方向東方流動的購買力,充分象徵控制亞洲貿易就可以向整個商業世界發號施令。

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發現能控制一條直接通往東方路線的預期利益,要比當時大明國發現能控制一條直接通往西方的路線的預期利益大得無法估算。所以,哥倫布的發現美洲大陸,正是因為他和他的資助者在東方找到可以回收的可觀財富,相對比較之下當時鄭和的處境就沒有那麼地幸運。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2019)指出,即在近代世界體系的早期,至少始於16世紀並延至18世紀,國家始終是歐洲世界經濟中的主要經濟因素。16世紀「歐洲奇蹟」是歐洲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象徵著已經建立的政經秩序是以何種方式促使新生的力量形成,而且在歐洲世界經濟體系出現的同時,也興起了西歐絕對君主制。

同時,也突顯當時商業的擴張、資本主義農業的崛起,以及國家機關本身就是新型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經濟支柱。正如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1902-1985)指出,國家是那個世紀最大的企業經紀人,也是商業的主要顧客;國家是政治權,也是經濟權,15世紀的義大利威尼斯就是如此,17世紀的荷蘭,18和19世紀的英國,以及今天的美國,都是「中心國家」的政府。

由於17、18世紀,尚處在一個多元的非絕對霸權體系。1659年,當西班牙在庇里牛斯條約(Treaty of Pyrenees)簽字承認失敗之時,歐洲政治的多元化宛如一條雜色布拼湊成的被單,這條被單上的圖案在每一個世紀都有所不同,但是從來沒有任何單一的顏色能用來代表一個統一的帝國。

競爭結果顯然有利於國際市場的發展,在沒有絕對霸權的複雜國際環境下,主張重商主義的競爭,和民族主義的政策掌控了國際政經利益。這樣的世界政經體系,要一直到1815年拿破崙戰爭失敗為止,以及英國作為自由主義的國家崛起之後,世界才正式進入了自由貿易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