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47〕中華民國戰後臺灣政經發展(四)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9-26 人氣: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47〕中華民國戰後臺灣政經發展(四)

(全民專欄/陳天授)1949年12月16日,吳國楨接任陳誠的台灣省主席一職,1953年4月10日辭去省主席一職。當初吳國楨之所以會被賦予省主席的重要職位,除了他本人具有的學經歷之外,主要是當局要借重他來爭取美援。

1949年12月29日,蔣介石在他的日記中曾提到,台灣省政府改組以後,國務院氣焰更漲,對我政府侮辱情形更難忍受,而其名種挑剔、刁難壓迫,斥責備至,竟將我政府請求其援助之事,反置之罔聞,痛心至極。

吳國楨與爭取美援因素,起因於韓戰爆發後,中華民國成為圍堵共產國家重要的一員,美國開始全力支持退居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並提供美援,此後毋須再以吳國楨的親美經歷來爭取美援,吳國楨的地位因此也就降低了。特別是吳國楨對蔣經國主持救國團的政府經費支援等事宜,導致執政當局對吳國楨施政的不滿。

吳國楨任台灣省主席的期間(1949.12.16-1953.4.10),亦正是國民黨來台之後,積極進行國民黨改造的期間(1950.8至1952.10)。吳國楨任內施政的引發當道不滿,其結局可想而知,最後是省黨部主委李友邦與吳國楨先後因「叛黨」受到處分。李友邦最後遭槍斃,吳國楨則出走美國,省黨部主委一職改派由三民主義青年團出身、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委員的倪文亞接任。

1960年,當蔣介石以增訂〈臨時條款〉方式,總統任期將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的限制,和中央民意代表不用定期改選的萬年國會機構,開始陸續遭到《自由中國》雜誌社,胡適、雷震、殷海光等人士的嚴厲批評。最後終致雷震有「包庇掩護共諜」之嫌及「散發不法言論」被起訴,被判須合併執行有期徒刑十年,剝奪公職七年,當然他們所有意籌組「中國民主黨」也就難產了。

另一扮演批評政府言論的雜誌,是創刊於1957年而結束於1965年的《文星雜誌》。《文星雜誌》的為自由民主訴求,難逃繼《自由中國》雜誌之後的下場。1964年,臺大教授彭明敏、魏廷朝等人撰擬〈台灣自救宣言〉,也都在政府的監控和壓制之下,也同樣有人因叛亂罪而遭到入獄的悲慘遭遇。

檢視這些為推動政治民主化和自由化的言論,其相對於武裝奪權和非法組織政黨的權力運作,都只是還停留在標榜延續「五四」精神的啟蒙運動,和對「東西文化」的論戰框框,純屬於部份知識分子的爭取言論自由層次,對威權統治並未能構成任何政經體制的結構性威脅。

至於地方性選舉到了1963年有李萬居、郭雨新、許世賢的當選省議員。1964年,有高玉樹當選臺北市長、葉廷珪當選臺南市長、林番王當選基隆市長、黃順興當選臺東縣長,1968年有楊金虎當選高雄市長。但反對人士仍然只是在「黨禁」、「報禁」的有限度環境下,滿足少數地方政治精英的參政冀望而已。

甚至於當面臨大陸選出的中央民代日漸老化、凋零的嚴重問題時,國民政府為避免造成法統體制的統治合法性危機,只得於1969年舉辦增補選,反對人士也只有郭國基及黃信介等少數進入中央民意機構,不管是在中央或地方的選舉結果,在權力結構上反對人士並未能凝聚成有組織的力量。

這些零星政治性突圍,對於當時國民政府所建構政治權力的二重組織結構,根本無法撼動或制衡蔣介石所建立的威權統治,基本上也都只是屬於微弱的「孤星式」抗爭。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過世,但並不影響國民黨在臺灣執政的基礎。總結蔣介石執政時期不但是確立,而且是鞏固了政治體制上的威權統治。

戰後台灣政經發展第二階段,其在經濟發展方面,政府採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策略。政府陸續採取三七五減租、土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等三個階段的策略完成土地改革工程,以增加農業生產,安定農村社會。

1953年,當政府積極推動耕者有其田策略時,為避免徵收與補償地價造成通貨膨脹,政府乃以七成實物土地債券及三成的四大公營企業(水泥、紙業、工礦、農林公司)的股份交付。這四大公營企業的開放民營,不但解決了土地改革地主的補償金問題,也促成臺灣傳統大地主從農業生產開始轉型企業經營。企業經營項目的類別,除了糖與肥料等重要輕工業產品之外,也重視對於水泥與紡織等勞力密集輕工業的經營。

在戰後的50年代,臺灣原可供外銷的農產品米、香蕉與鳳梨等,已因日本與大陸市場的流失而出口量大減,無法再為國家獲取外匯;在國內市場又由於為數眾多的大批軍民來自大陸,消費量增加,可供外銷的產品數量所剩不多。加上,剛萌芽的部份勞力密集產品,又受制於日貨的強勁競爭。因此,政府決定採行進口替代策略,以自製非耐久性消費品代替進口貨,一方面對外可以節省外匯,另一方面對內又可以保護幼稚工業的發展。